有許多新聞民眾仗著言論自由,隨意的批評和攻擊,但不是當事者的我們又是基於什麼樣的角度品頭論足,每個故事都有兩面,更何況經過報章媒體的加油添醋後,又能得到多少公正的資訊。
為何冰淇淋不能做為一餐呢?
這問題的答案很簡單,但在書中異於常人的回答卻意涵著不被社會接受的族群。起先從字裡行間得知的是一樁髮指的幼童誘拐案件,這事沒有詳述反倒利用當事者的角度去交給每個人去評斷。每個人成長的環境、受到的創傷各有不同,也許得以理解全貌,或是依舊百思不解,重要的地方在於是否能夠真正去看待那些不同於常人的存在。
有部電影名叫【頭動欲裂】(Kopfplatzen),主角是位有戀童傾向的男子,他這一生從未染指任何一名孩童,但這個不容於世的嗜好卻一再耗損他的生命和耐性,直到最後電影留下沒有說明的結局,但看完後就有個疑惑油然而生:他有罪嗎?
回頭看著書中的紗更和文,他們處於被害人與加害人的角度去迎向世界的安慰和責難,原本的不適感緩慢地地被蠶食殆盡,面對旁人的三言兩語、不禁好奇自己是否成了『壞』人。對於綁匪的眷戀、對於孩童的迷戀,在這社會上都是悖德且病態的反應,於是崩壞的行為彰顯他們的異常,而不所謂的不同得以讓人們有閒話家常的權利。只不過那些正常的人們難道就有資格批判全部?因為情緒而毆打情人、因為厭倦而拋棄孩子,難道就等於他們有發言權去討論自己不理解的關係?
整本書中縈繞著自由,但身而為人總有許多規則必須遵守。小時候的我們渴望長大,因為這樣才不用乖乖聽話;長大後的我們懷念幼時,因為太多太多規矩得執行。這世上沒有存在所謂的絕對,作者呈現的是一部既哀傷卻又驚駭的故事,而我們都有可能成為其中之一,無論是評論者、旁觀者甚至是當事者,都在驗證無論自由的限度有多麼深廣,那樣的深度依舊來自社會允許的容忍度。
請先登入會員,才可回應。
登入 / 註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