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的懸疑小說在揭曉謎底之前,讀者並無法斷定書中所有人物的善惡,因為作者所給的線索套在不同的設想都可以解釋得通,我們讀者只能任由上帝般的作者任意操弄劇情發展,作最後的宣判。在這本書裡,哈蘭.科本只藉由警探的觀點提出可能的懷疑,但並未以此誤導我們;當然最後還是免不了要有出人意料的大轉折(否則怎麼算是懸疑小說),但更重要的是,哈蘭.科本試圖探討一個深刻的命題:出於善意的惡行能否被允許(或原諒)? 這個命題在許多推理小說都出現過,對冷硬派的溫柔鐵漢如馬羅而言,心中縱有悲憐,還是會為所應為,讓犯罪者接受審判。但是在這裡主角並非旁觀的第三者,他本身就是一串惡行的肇因,當你的摯友的一切作為都是出於保護你的善意,你到底要不要揭發他?主角最後做了我們大多數人會做的選擇,但這個命題的答案卻仍是隨風而逝。
請先登入會員,才可回應。
登入 / 註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