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新丈量世界》的書評

Doris 發表於 2021-01-21

寫在心得最前面,個人認為這本書適合與不適合: 1. 適合「想用不同觀點的看待自己生存的世界與問題」的人。 2. 適合「正在寫『人文科學』相關論文的研究生」。(這本書很適合放入文獻探討。) 3. 不適合看完章節索引完全不感興趣的人。 4. 不適合「極度討厭閱讀理論書」的人。(雖然理論並不真的太多,但也不少了。)

我必須承認,我用最快的速度將這本書看完──以最快速且盡可能可以吸收的方式──仍舊花了我兩天的時間。

一開始準備開書以前,我並沒有特別注意作者的學識背景,只是理所當然的想著:「應該會有不少科學研究相關數據或是描述。」直到我讀完引言(也已經是滿滿一章節的內容了),忍不住翻回作者介紹看了一下:「文化人類學家」,至此我的心中得到一種解答──難怪讀起來這麼人文主義!

整本書所要討論的重點、關鍵字:「尺度」。

《劍橋大字典》將「尺度」定義為:「一列數值,用來作為一套衡量或比較事物的系統。」對許多人而言,尺度就是用來組織訊息、蒐集事實的一種工具罷了。

再更精確一點的說,這本書探討的是關於「尺度如何在真實、數位以及各式人類文化與生活中變形並存在。」

本書的初衷正是要讓讀者能夠看見尺度,以及它變形破壞的作用。

作者透過實際案例(生活上、歷史上等)來具體化尺度以及尺度的變化如何影響我們的生活與思考。如果用我自己的白話文來說明:「藉由不同的角度來說明並看待如何更接近問題(尤其是人類生活重大議題)的答案。」

我必須承認,我並不是用全然科學的角度閱讀這本書籍(因為我會很難看下去),在書中解釋各項科學知識的同時,我並沒有太過費神去完全深入探究背後的意義(事實上,作者也沒有真的用太多篇幅要讓讀者理解),因為真正重要的不是背誦科學知識,而是如何透過有限的理解創造無限的解方。

作者在書中舉了非常多的實例:從環境議題到教育、從政治到民生、從現實生活到網路世界。但其實作者並不奢望能馬上提供各種問題的解答:

現金或信用卡?買下或租借?實體通路還是線上購物?搭飛機碰面或者用Skype聯絡?密碼設為公開或私密?要永續還是要方便?要快還是慢?廢物回收或是再利用?這些日常可見的兩難都是個人生活中的小事,但放大來看,它們所扮演的角色會危及社會、環境以及技術革新所造成的未來,影響十分深遠。

反而是希望透過鷹架原理(想像一個框架同時融合了領導與學習的角色,在這裡就是指這本書),促使下一步可能的產生的改變與解答──即使不可能立刻得到解答,但能朝著解答逐漸靠近。

但最重要的是,我們必須抑制衝動,不要老是想著控制或壓制我們所面對的一片混沌。我們必須在同聲相應、對話、反饋與彈性對抗的動態舞步中,學習接納糾結無解的系統。

用理性科學角度思考,透過調整觀點雖然可以有效提供解答,但卻不一定能順利解決問題──因為科技的發展逐漸讓人類文明所面臨的各式問題複雜化,且複雜到超越了牽一髮動全身的境界。

我們永遠無法主宰規模的變幻無常,但我們可以更加接納它們,把它們那種令人不安的邏輯納進我們的行為策略,打造一個全新的可能。

期待你也能從書中得到屬於自己的答案。

請先登入會員,才可回應。

登入 / 註冊

會員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