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馬力歐陪你喝一杯聽到藍佩嘉專訪之後,馬上就在Readmoo買了這一本電子書。先講結論:我覺得非常適合擔任父母、師長等需要跟孩子密切相處的成人閱讀。身為老師,讀完之後會對現在普遍越來越焦慮的家長有更多的理解與同理;身為家長,也比較理解哪一種教養方式比較貼近自己的價值觀,背後的理由如何反映自己的階級和成長過程。
如果說對比近年吳曉樂《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那樣個案式的描寫而拼湊全局,藍佩嘉教授的這本書是蒐集了散落在四個樣區的近60個質性樣本,很綜觀全局且客觀的描寫父母與小孩的教養方式,並且將個案定義在座標軸上。書中把父母的教養方式視為階級化的保安策略(security strategy),探討在少子化的社會,父母如何透過教育安排以及教養方式,企圖保障下一代的安全。同樣地,養育者的目的也會有不同的目標,作者把內外目標定義為內外益品:有些父母著重利益、分數導向的「外部益品」,如有利於競爭的文憑、證照、成績;以及「內部益品」:譬如是快樂童年、道德品格、身心健全等。藍教授的研究團隊從訪談不同等級的學校師長、家長、孩子,甚至還參與家庭活動去觀察親子的互動關係。
以下是節錄一些讓我很有感觸的地方:
不管是菁英階級、中產階級,勞工階級,都有明顯的性別角色分工。大抵而言母親都負責綿長且細瑣的日常生活陪伴、父親負責教育決策、職場技能等等。中產階級中母親的文化資本高低對小孩的課外活動安排有顯著的影響。這一點我非常有感觸,我的學生家長聯絡端幾乎都是媽媽在負責,和媽媽溝通的時候通常她們對小孩下課幾點要做什麼是瞭若指掌,跟爸爸溝通的話即使是很盡責的爸爸,通常也只能很概略性的講小孩的生活模式與情緒狀況。
大抵而言,菁英階級慣於透過留學、私校來鞏固全球化的優勢,但也無形之中鞏固西方文化霸權且與母國文化產生斷裂,譬如我服務過的菁英學校可以全英文的讓小孩體驗萬聖節和聖誕節的文化習俗,但這些孩子沒有去過菜市場,有許多甚至不會搭捷運。中產階級和勞工階級也投入非常多的成本在教育上,但中產階級父母傾向追求「雜食性教育」,替孩子安排多元化的才藝去健全孩子的選擇與身心、勞工階級父母傾向追求「專食性教育」,提早替孩子安排主科國、英、數的加強讓孩子在學業可以贏在起跑點,並且強調孩子的紀律、服從,因為這是他們在職場經驗的主要能力。我也清晰的記得我在勞工地區的學校許多家長提到:「用力打沒關係」、「老師你用講的根本就不會痛!」
對教師來說很為難的地方在於,學生的來源很多元,即使是中產階級的父母群體對於內部益品或外部益品的追求經常不一致,更何況是現在的課堂需要經常面對來自不同階級、地區的孩子、家長、多元價值觀。現在網路媒體的發達,即使是老師,不管做出什麼樣的準備與安排,在未充分溝通之下也可能遭遇許多匿名的網路霸凌、指控或是投訴。我每年收到的給家長的信回條,有許多家長期待學校可以開更多討論課程,豐富孩子的思辨能力、不要死板板的讀書;但是也有許多家長抨擊學校應該多開學科相關的補強課程,少開藝能科那些「沒用科目」的課程。
實驗教育的父母通常職業類型也較屬於創意類,不須透過文憑得到工作機會,對主流教育體制抱持較大的不信任感。因此較注重孩子的軟實力。但實驗教育需要父母相對大投入與理念認同,因此許多訪談個案都是爸爸留在都市賺錢,媽媽犧牲職涯陪伴孩子留在實驗學校附近租屋/置產,並且學習手作技能陪伴孩子學習學校文化與風格。但這些家長並不是只在乎內部益品,很多實驗學校的老師訪談中都表示家長會讓孩子在學校玩、畫畫、學習手做,但讓孩子去補習班上國英數。因此對應到新聞報導中體制內與體制外教育彼此的衝突與誤解,有很大一部分是因為兩方面臨到的「客群」不太一樣。對體制內的教育工作者來說,能夠面對較一致的孩子、確保家長的投入與支持、小班化是夢寐以求的事情、但對體制外的教育工作者來說,課程設計上較大的不確定性以及系統支持是比較吃力的地方。
但我最喜歡的是藍佩嘉並沒有透過這本書告訴大家什麼是「正確的解答」,而是很清楚地告訴大家在社會集體焦慮下不同階級的不同選擇,以及背後的機會與風險。根本就是用學者的角度很溫柔地說:「爸爸媽媽,你們也盡力了,沒關係的,大家都辛苦了!」最後一章甚至是寫給學生的一封信,讀了非常動容。
請先登入會員,才可回應。
登入 / 註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