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改革的歧路》的書評

Dominca 發表於 2016-02-23

朱嘉明先生,是中國1980年代推動改革開放時的「改革四君子」之一,在八九六四後選擇自我放逐,到海外之後加入海外民運,後又決定退出。在美國多年之後又來到台灣,在台大講學。據說今年(2016)是他公開講學的最後一年,有緣的網友可以趕快去聽他的課。這本《中國改革的歧路》收錄了幾篇他的訪談,大致上深入淺出的表達了他對中國社會經濟狀況的觀察,以及中國改革開放後各種變化的看法。書是2013年1月出版,書中內容是2012年整理的,有許多看法到現在還是很有預言性。

朱嘉明的學識和經歷造就他對中國各類問題的深入看法,他診斷當今的中國的經濟體性質為「國家壟斷資本主義」,亦即國家以政治權力為中心,壟斷一切生產資源,搭上全球化的生產列車,而形成的一種「資本主義」體制。但是朱嘉明認為,當前遇到的種種問題,在中國改革開放的初期其實是有機會避免的;當前中共談的「改革」與1980年代談的「改革」各方面不同,「改革」的成果其實是被現在的當權派竊據了。如果回到80年代面對的問題,好好處理其中的爭論,開放市場和民主空間,現在的中國可能還有解。他對中共政權的觀察和經濟情勢的觀察極為精準,同時精通中外經濟學語言和脈絡,讀來十分有幫助。

八九之前的改革內部爭論是關於民主化的問題,天安門事件之後中共執政方基本否定了民主路線的可能,朱嘉明說道:「有三個基本問題並沒有最終解決,六四之後,在如何面對這三個問題上,統治集團都做了『壞』的選擇。」這三個問題分別是:政府和市場的關係、中央和地方的關係、國有企業和民營企業的關係。

全球化在中國的作用,「中國通過給予跨國公司一系列優惠,換取中國需要的外資和國際市場」,「華爾街私人資本和中國國家資本結合,是此次全球化中最引人注目的一道風景線」。「中國的國家壟斷是一種政治壟斷,它和傳統的資本主義壟斷有很大不同。後者主要是非政治和非國有企業的壟斷,加之民主制度的制衡,國家有能力通過反壟斷法對抗市場壟斷。但在中國,國家和國有企業在壟斷利益上是一致的。在這個意義上,中國的反壟斷法,既沒有前提也沒有對象。」


我自己的感想。由於這幾年看了不少中國政經社會相關的書,本書提到的許多觀點已經在別的書中看過了。但朱嘉明特別的地方就在於他是親身參與者,許多關鍵的政治操作他都在現場,讀起來就特別有血有肉,也讓人不勝唏噓。我不認為他提「重回改革」是個有實質意義的路線,過去一百多年來,中國經歷了太多可以「重回」的時間點,但後來中國所有的「改革」、「革命」都是對著當下的情境脈絡去談的。現在的情況很艱辛,只能為中國禱告了。不過他的用意應該也不是真的要提倡「回到80年代」,而是釐清目前政治經濟問題的中程原因,就這點來說,他講得非常精闢。

此外,可參考余杰(異議/禁書作家)為本書所寫的推薦文章: http://biweekly.hrichina.org/article/6153

請先登入會員,才可回應。

登入 / 註冊

會員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