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日爾曼民族的好奇心,來自於《德語課》中,主角的父親「嚴斯」,在「履行職責的快樂」行為上的種種描寫。爾後進一步從《一個德國人的故事》,得知德國在一戰戰敗過後,到希特勒上台期間的整個時代背景,以及當時如何造就出《德語課》中的荒唐環境,還有德國人普遍對希特勒的暴力漠然以對的態度,也因此對哈夫納在該書中的深刻洞悉能力深深著迷。 當我在閱讀《我的奮鬥》的時候,對希特勒在其自傳中的一些論述,其實並不是很能理解。但在閱讀本書之後,經過哈夫納的注解,某些部份頗有豁然開朗之感,算是閱讀本書的其中一項收穫。
《破解希特勒》從不同的面向,評論希特勒的功與過。作者試圖從比較客觀的立場,來描寫這個傳奇人物(或者說傳奇罪人)。簡單地從篇幅來計算,顯然是過大於功 :)
作者從第四章「謬誤」開始,試圖以環環相扣的方式,由淺而深,逐步引導出他在最後第七章「背叛」的創新論點 --希特勒未能完成的邪惡目標-- 毀滅德國!有希特勒的論述為證,他說:「如果德義志民族不再強韌、不準備做出充分的犠牲、不願意為自己的生存流血的話,那麼就應該沈淪,被另一個更強大的勢力所 毀滅。」,他又說:「如果戰敗的話,民族也會跟著失敗。那麼德意志民族維繫其最原始存活方式所需的基本條件,就沒有加以顧慮的必要。比較恰當的做法,反而是自 行把那些東西毁掉。因為這個民族已經證明自己是較弱的一方,而未來則屬於較強大的東方民族」
不過,個人覺得哈夫納對於希特勒企圖毀滅德國不成的論述有些薄弱,有點一廂情願的感覺,甚至讓我有點覺得,他最後還是企圖為德國人編出一套理由,「我也是受害者」。不過從文中明顯可以看出,希特勒在1943年以後的意興闌珊,以及最後幾個月在絕望中,似乎遷怒德國人,要他們去死的態度。還是說,希特勒從來也沒把自己當德國人看待?而是以日爾曼民族一份子的立場,利用德國實現來自己早年的妄想?
請先登入會員,才可回應。
登入 / 註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