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奏摺上不同的觀點看明末將領的功過與衰亡

惑客廖 發表於 2016-01-31

數年來,不減對明朝歷史的著迷,本書成為我近年來書架上少有、閱後不須歸還的其中一本。它從萬曆皇帝一直談到崇禎煤山上吊身亡,以明朝在遼東與滿州的戰事為舞台,佐以劇本中歷代群臣的奏摺,以客觀的角度評論各個自己耳熟能詳的歷史人物。「大明英烈傳」注音讀本是我兒時的啟蒙,「明朝那些事兒」是2011年在輕鬆的故事中,重提起對明朝的憧憬,這本「奏摺上的晚明」不但讓自己更深入了解明朝,更獲得評論歷史人物的客觀方法。從奏摺上看到不同人物,以不同立場、不同角度,來評論一個人的功過或者一件事情的原委。印證到公司組織,也頗有戚戚焉,也幫助自己對事情客觀思考方法。內容除了按時間敘述歷史的演進外,主要從李成梁開始,逐一描寫這些主帥在領導與對付後金與流寇的能力與其功過。這些將領包括,李成梁、楊鎬、熊廷弼、孫承宗、高第、袁崇煥、毛文龍、盧象升、洪承疇、吳三桂。 李成梁放走了覺昌安與王杲的孫子,努爾哈赤。而後又在「意外」中,殺了努爾哈赤的祖父(線人),並給予努爾哈赤三十道敕書(朝貢,獲取金銀財寶的門票),與明朝的官職作為補償,使其開始坐大。 楊鎬於1596年日本侵略朝鮮的次年奉命援朝,後轉任遼東經略,負責整個遼東。後在萬曆皇帝敦促下,在不了解後金實力的狀況,貿然大規模出兵,攻擊努爾哈赤,而造成薩爾滸大戰失敗,四路兵有三路全軍覆沒、一路敗退(李成梁之子李如柏逃跑),造成三百多軍官與四萬五千八百士卒陣亡,最後老闆沒善後做得不好,群臣圍攻下黯然下台。 接著熊廷弼登場,他於薩爾滸兵拜前,在遼東採取以守為戰的策略,修繕城牆、興建堡壘、囤積糧食,並看出後金並不好惹。戰後出馬去收拾爛攤子,憑仗城牆以守而戰的消耗戰戰略,把遼東的局勢穩了下來,轉危為安。但後來萬曆去世、36歲的朱常洛繼承後,熊廷弼沒老闆罩著,被群臣彈劾下台。這位皇位繼承人,只活了一年就翹辮子,由孫子朱由校繼承。袁應泰接手後,改以積極進取的攻勢,卻丟了遼陽,送了性命。最後天啟元年,熊廷弼回鍋,採取三方佈置戰略(登萊、天津、山海關),棄守關外。但不為朝中群臣所支持,並與主張積極進取的手下王化貞因不合對峙,而後王化貞廣寧失陷,作為主官的熊廷弼牽連下台。 建築師及業餘軍事迷,同是又是天啟皇上的老師,孫承宗,自己請纓接手熊廷弼。基於與皇上的這層師生關係,在關外大顯身手、大興土木,主張增兵,不但拖垮財政,這些在關外修建的城池,連後金都不屑一顧,多半掠劫一空後走人(地理位置沒有軍事價值)。還不算這些駐地所要養的兵士。最後真的上陣,一敗塗地,申請回鄉歸田。 接下孫承宗的那堆燙手山芋的人是高第,當時因為明朝新敗,軍心渙散。他決定將防線內縮,放棄那些遠處沒有城防設施的防線。但在撤軍之際,被努爾哈赤搶走了30萬石的糧食,造成這個慘劇的罪魁禍首,是袁崇煥,白白把糧食送給敵人。 毛文龍,這位見識可與熊廷弼比美的軍事家,初期為後金所敗,遁入皮島(가도),隨後以東江群島為根據地,時而牽制後金兵力,使後金向西進犯時,如芒刺在背。但兵力有限。最後被袁崇煥所展。 袁崇煥,崇禎時期復出的主將,當時努爾哈赤已去世,皇太極為首,帶著大軍勢不可檔一步一步逼近首都,最後越過袁崇煥駐守的薊門天險,直攻到北京城的德勝門前。最後,袁崇煥下獄,被以十大罪名定罪 - 託付不效、專恃欺隱、市米資盜、謀款誘敵、斬帥踐約、縱敵長驅、頓兵不戰、遣散援兵、潛攜喇嘛、監請入城。被處以凌遲之刑。 盧象升、洪承疇擔當大任的時候,後金已經勢不可檔,十幾年間,利用「圍城打援」(圍著一座城池,引誘友軍來救,趁機殲滅援軍。)的戰術,一一殲滅明朝的主力部隊。不但有外患,還有內憂,此時的流寇之亂,盧象升殉國、洪承疇被俘降清。 待軍閥吳三桂出來,已經進入尾聲,1644年三月初,李自成兵臨宣府城下。吳三桂鞭長莫及,劉澤清拒不奉詔馳援,滿朝群臣、北京成大戶,各個守著錢帑,等著改朝換代。最後,李自成攻入北京,崇禎皇帝帶著太監王承恩上吊於煤山上。

請先登入會員,才可回應。

登入 / 註冊

會員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