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軌道》的書評

滿肚子不合時宜 發表於 2020-10-30

如果新書《軌道:福知山線出軌事故,改變JR西日本的奮鬥》探究的層次跟 2018 年台鐵蘇澳「1021普悠瑪事故」發生後,公視重播讓國人熟知的《80秒殺人事件 Brakeless》NHK/BBC 紀錄片的層次(圖一)一樣,就不見得值得推。《80 秒》討論到 #福知山線 沿線新市鎮興起,通勤需求增加,JR 追求效率,把行車間距減少到不合理的系統性因素;《軌道》則因為曾參加阪神大地震社區重建的遺族(註)鍥而不捨追究,加上 1991 年 JR 改制初期的信樂高原鐵道事故(圖二)對照,把討論層次拉高到 #JR究竟是怎樣公司、以及 日本 #企業文化 造成屢次大災難(圖三,圖四則從江戶火災預防跟倫敦大火事後處理重點不同談起)。

講到主人翁 #淺野彌三一 跟 JR 前社長 #山崎正夫 在阪神地震復原期的努力(圖五)、和直接肇事原因的密集時刻表(圖六)、以及法律訴訟對企業影響等。台灣人應該會想到最近南鐵冬移、左膠膠不膠的爭議,對 #軌道文化 有興趣的、或過度崇拜 JR 「效率」者讀來很有臨場感。

註:當事人有人主張不用「遺族」一詞,所以自救會正式名稱叫「4.25網絡」。如果新書《軌道:福知山線出軌事故,改變JR西日本的奮鬥》探究的層次跟 2018 年台鐵蘇澳「1021普悠瑪事故」發生後,公視重播讓國人熟知的《80秒殺人事件 Brakeless》NHK/BBC 紀錄片的層次一樣,就不見得值得推。《80 秒》討論到 #福知山線 沿線新市鎮興起,通勤需求增加,JR 追求效率,把行車間距減少到不合理的系統性因素;《軌道》則因為曾參加阪神大地震社區重建的遺族(註)鍥而不捨追究,加上 1991 年 JR 改制初期的信樂高原鐵道事故對照,把討論層次拉高到 #JR究竟是怎樣公司、以及 日本 #企業文化 造成屢次大災難。

講到主人翁 #淺野彌三一 跟 JR 前社長 #山崎正夫 在阪神地震復原期的努力、和直接肇事原因的密集時刻表、以及法律訴訟對企業影響等。台灣人應該會想到最近南鐵冬移、左膠膠不膠的爭議,對 #軌道文化 有興趣的、或過度崇拜 JR 「效率」者讀來很有臨場感。

註:當事人有人主張不用「遺族」一詞,所以自救會正式名稱叫「4.25網絡」。

請先登入會員,才可回應。

登入 / 註冊

會員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