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也青春說書筆記】 該奔跑到何處才行 ——朱福銘談威廉.吉布森的《神經喚術士》
「後自然、後身體、後人類」,是中興大學林建光老師為這本書所寫的解說的標題。
這部在一個具有意義的年份——1984年出版的作品(不得不聯想到喬治.歐威爾的《一九八四》,甚或村上春樹的《1Q84》)以先驅性的故事與人物及場景設定,描繪一個喪失上線能力的「網際空間牛仔」凱斯,經過修整過受僱於某神秘跨國資本集團進行某項任務的冒險歷程。
由於故事發生在一千年後,人體經科技改造過,部位猶如可拆卸的配件,甚至有些重要角色沒有身體,只有數位化大腦,也就是所謂的AI,而他們的行動所在地為浩瀚的網際空間、飄浮的人造太空站,造成讀者閱讀的時候猶如失去重力,沒有地平面支撐,飄忽、游移,以致屢屢產生眩暈,竟需要多次閉眼,重新尋回身體重心才能繼續往下讀。
對於一個長期並習於固著在穩定介面與系統以認識世界,尋找核心意義的人類(你我)而言,這是多麼衝擊性的體驗!
閱讀一本被標識為「電腦叛客」次文類的科技小說,作者拋出了無數的問題: 當科技高度了介入身體,呈現無休止的斷裂、破碎與接合,人類追求的統一性或完整性何在? 人類最後會被AI取代嗎?或是當人類的意識得以數位化的形式來保存,不正達成了歷來苦心企求而不可得的永生(不朽)嗎?
文本中不斷冒出的難解的科技名詞,有時形成閱讀阻礙,這阻礙與失去重心的眩暈,促使讀者留意到關於人——此前及未來的詰問。
那麼「心」呢?觸及了身體、大腦、意識,可是「心」呢?作者是怎麼處理這個問題的?
本文標題「該奔跑到何處才行」,是日本鬼(靈)氣逼人的創作歌手鬼束千尋的名曲〈眩暈〉中的一句歌詞,是我在閱讀時不時浮現腦海的。
謝謝福銘選了這本很難(解、說)的作品,燒了我的腦,也打破了我的閱讀疆域。歡迎展卷。
請先登入會員,才可回應。
登入 / 註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