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團圓【張愛玲百歲誕辰紀念版】》的書評

inborderland 發表於 2020-09-26

【經典也青春書評筆記】

人生盡是一場接一場的大考 ——楊憶慈談張愛玲的《小團圓》

談《小團圓》很難。 一則是太多人談過,一則是隨便從哪個線頭拉出來,例如當時的時空背景、張愛玲的身世、母女關係、父女關係、張愛玲和胡蘭成的愛恨糾葛、張愛玲的親情、愛情與金錢觀,都不可能在短短的22分鐘節目裡講清楚。

而這畢竟是一本自傳性小說。我很喜歡憶慈從張愛玲的自剖也如此犀利毫不留情,冷靜坦誠到近乎自厭,以致讀者讀起來也無法喜歡或同情她的這一點談起。

好比,她母親在臨終時在歐洲寫信來說,「現在只想再見你一面。」她沒去。 好比,時間是站在她這邊的。勝之不武。「反正你自己將來也沒有好下場。」她對自己說。 好比,她是最不多愁善感的人,抵抗力很強。事實是只有她母親與之雍(即胡蘭成)給她受過罪。 以及,「我是鏤空紗,全是缺點組成的。」 當然更令人驚心的是她寫她與之雍之間慘不忍睹的性。

可是,張愛玲卻說,「這是一個熱情故事,我想表達出愛情的萬轉千迴,完全幻滅了之後也還有點什麼東西在。」

那真是荒涼到回顧四下,一片廢墟。

最有意思的是,憶慈將張愛玲的《小團圓》喻示和暗諷,和林奕含的《房思琪的初戀樂園》做了對照。

這次重讀,我把小說開頭的這段話讀了好幾次。「大考的早晨,那慘淡的心情只有軍作戰前的黎明可以比擬,像斯巴達克斯裏奴隸起義的叛軍在晨霧中遙望羅馬大軍擺陣,所有的戰爭片中最恐怖的一幕,因為只有等待。」

我沉思了許久。張愛玲的人生沒完沒了的一場又一場大考,都在各種恐怖的等待中度過了。等待遠遊的母親,等待父親在煙榻上遲遲不給的生活用度,等待二戰結束離開中國赴英留學,等待夢寐以求三美大團圓的胡蘭成歸返,等待拿掉不想要有的孩子⋯⋯

幻滅後留下了什麼?誰跟誰小團圓了呢?

請先登入會員,才可回應。

登入 / 註冊

會員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