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mindmapping.com.tw/index.php?do=show&page=4-2
心智圖(Mind Map)源起於語言學(linguistics)的一般語意學(General Semantics ),是由學者Alfred Korzybski在1919 ~ 1933年之間所進行的研究。1960年代美國西北大學的Allan M. Collins 教授所研究的語意網絡(semantic network)已經具備心智圖的雛形,因此也被稱之為現代心智圖之父。今天大家所認知的心智圖(在中國大陸譯為思維導圖)由Tony Buzan發表於1974年所出版的Use Your Head一書當中, Tony Buzan說明他的構想是來自於Alfred Korzybski的一般語意學。由此脈絡可以得知,心智圖結構概念的形成深深受到Alfred Korzybski一般語意學與Allan M. Collins 的語意網絡的影響(孫易新,2009)。
1960年代末期,Roger Sperry教授針對大腦皮質層做了深入的研究發現大腦皮質層的左右兩邊有著不同心智技能的傾向,右腦掌控:韻律、節奏、空間認知、完型、想像力、白日夢、色彩、尺寸大小;左腦掌控:文字、邏輯、數字、順序、行列、分析、清單。Sperry教授也因為這項研究成果在1981年獲頒諾貝爾獎。接著經由Ornstein、Zaidel、Bloch et al等人的後續研究除了證實了Sperry教授的理論之外,同時額外發現:雖然左右腦各個半球掌控了一些定的活動,基本上這些我們日常生活當中的活動都是大腦每一個區域的心智技能共同協調處理的。基於上述的研究發現,心智圖融入了全部左、右腦的心智技能,以達到兼具邏輯與創意、科學與藝術、理性與感性的全腦思考模式(孫易新譯,2007)。
心智圖法整套完整的學習課程,在1997年由孫易新老師自英國引進華人社會,並針對華人的思維與語意做出必要的修正之外,並與各種思考與學習方法相互融合成具有實務應用價值的華人心智圖法(王心怡,2009;孫易新,2001、2007、2009)。
請先登入會員,才可回應。
登入 / 註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