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開始看到這本書時,就知道也改編成電影,所以並沒有太大的興趣,根據以往的經驗,只要是原著小說改編成電影,而且如果是先看小說才看電影,通常失望的成分居高,甚至原著小說會在改編成電影之後,又出另一個電影小說版本,總之就是要用盡賣座作品的所有殘餘價值為止。直到某天在某個電視節目上看到一個心理醫生推薦這本書,就讓我迫不及待地抱這本書回家,還忍不到去看電影,就隨著書中的地下鐵,跟著主角一起,到未知的過往探險去了!
對於這本書的內容,因為苦悶大叔已經詳述過了,所以就請還不知道內容的人,移步到苦悶大叔的部落看看,我就直接在這裡分享我的一些感想囉!
我對於書籍的題材選擇,一向是隔一陣就換一種主題沈迷,從一開始專看散文、到偵探推理小說、武俠小說、電影評論、靈修/心靈成長、遊記文學等等,一直到現在的療癒系小說,其中包含阿根廷婆婆、在一起卻很寂寞、第 13 個故事 (這一本是我定位為療癒系小說的,還沒寫心得) 和穿越時空地下鐵。比較有意思的地方是,只有「阿根廷婆婆」和「穿越時空地下鐵」是在購買時就知道是療癒系小說,其他兩本是我看過之後,自己將它們定位為療癒系小說的。而共同點是,療癒系小說都是透過回到過往 (也許是經歷類似的事件、也許是為人寫傳記、也許是透過地下鐵的某個出口,穿越時空回到過去),透過自己的雙眼、藉由不同的人事時地物、以更客觀的角度重新審視自己、重新看待曾經發生的相同事件,進而能夠以同理心和/或寬容心來看待他人,甚至解開心中的結,而得到救贖。
當所謂的事實或真相存在著另一種的面貌時,我們會選擇用哪種態度來面對呢?是愛?仇恨?還是諒解?記得我的讀書會老師曾經說過:「感覺非常真實,但不見得是事實」,這句話恰好就說明了我對這類小說的看法!當產生仇恨時,到底是因為自己感覺受到傷害?還是因為事情本身會傷人呢?此外,到底是對方太殘忍而導致讓人受傷?還是自己讓自己脆弱到容易受傷呢?已經發生的事情是無法改變的,但是,看待事情的角度,面對事情的態度,卻是自己可以決定,而且可以掌握的。自己是可以決定自己想要有什麼樣的人生的!
在這本書中,唯一讓我覺得有點困惑的地方是,男主角即使回到過去,回到他哥哥出事的當晚、回到出事的現場,甚至在做了一些努力之後,仍然無法改變、阻止他哥哥的自殺,而男主角的戀人道子,卻在知道自己的身世與男主角不為人知的關係之後,可以改變歷史,消滅自己曾經存在的事實和痕跡。而土人,本著對事物追根究底的性格,提出了一個可能的假設:「因為男主角的哥哥以及戀人都是私生子,是在倫理道德、社會常規下,似乎不該存在的產物,所以作者對於這兩人,都判了死刑,只是用不同的方式,消滅他們曾經存在的痕跡」。當然,以上純屬假設,也許並不是本書的重點,但是如果有看過這本書或這個電影的人有不同的想法,也希望能夠分享一下!
當我看完這本小說後,腦海中開始嘗試想像電影導演會怎麼處理這樣的一個故事,是忠於原著呢?還是針對本書的精神,從一個點開始放大?打算再給自己和導演一個機會,去看電影時,赫然發現這部電影下檔了,又在還沒整理出自己的想法前,看到苦悶大叔已經看過這部電影,而且 po 出來了,看著苦悶大叔的敘述,覺得電影和小說的內容,應該沒有太大的落差,讓我更想看這部電影。
請先登入會員,才可回應。
登入 / 註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