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訊與透明的社會

ckprodigal 發表於 2015-11-05

  葛雷易克繼《混沌》之後,將本書重心聚焦於「資訊」上,儘管探討的範圍縮小不少,但開天闢地般的旁徵博引、流暢幽默的行文卻仍一如往昔。作者從文字的史前史(非洲人如何用鼓聲傳遞訊息)談起,以及文字發明之後人類又如何將其與意義連結(進而字典的誕生)。之後隨著商業的發達,人類生活範圍逐漸外擴,資訊理論的探討便從「意義」的命題上轉移至「傳輸」(套句「位元」〔bits〕發明者夏農〔Shannon〕的話:「如何將某一點的訊息在另一點完全或近乎精確的重製」)。到了20世紀中,不少學者抱怨先前的資訊理論過於「數學」,因此紛紛提出新的理論補充,造成資訊研究的轉向:將「資訊」與「意義」放入宇宙秩序中觀察。此種宏觀的研究取向,從此「資訊」再也不僅僅是「訊息的傳遞」,取而代之「資訊即是熵(entropy)」(「沒有人知道熵是什麼,這麼說有一點誇張,但相去不遠」),若其與粒子結合則便和「纏結」(entanglement)、量子力學、蝴蝶效應(Butterfly Effect)等密切關聯,若與生物學結合則又成為人類的生命密碼(DNA、RNA)。

  因此,就現代(最廣義的)意義而言,幾乎可說「資訊即是萬物」(「萬有源自位元」)。在這個由量子位元(qubit)編織的綿密網裡,萬物總是牽連者萬物,毫無秩序的隨機糾結在一團;在這種渾沌的世界圖像中,物理學家將重心放至「隨機/秩序」(差別即在於「意義」的有無)之上,而我們則就在這片資訊之海中浮沉,每天都有大量新的資訊產生,如洪水般地襲來充斥著我們的生活。儘管資訊使生活更為便捷,但日復一日資訊取代著資訊,「意義」也在這資訊的浪潮中逐漸稀釋成浪沫。然而,改變我們的卻不僅止於此,資訊同時也變得更公開、更透明、更容易取得,每個人的資訊片段散落於各處,在大量的資訊掩護之下個人的隱私雖未有直接的揭露,但只要有心收集並拼湊,則這些資料也就成為具有識別性的資訊,我們的生活也就存在於更隱密卻也更透明的悖論之中。

  但若考量到,先前報導美國國安局(NSA)及聯邦調查局(FBI)所採取的「菱鏡」(PRISM)監控計畫(透過Microsoft、Google、Facebook、YouTube、Skype、Apple等社交平台取得使用者資訊),以及如火如荼進行的「海量資訊」(Big Data)計畫,無疑每個人的私生活將只會越趨近透明;此種公/私領域界線的泯滅,也不再只是歐威爾(Orwell)《1984》中的「老大哥」(Big Brother)如此單純的隱喻,取而代之的是村上春樹在《1Q84》中無所不在且難以捉摸的「Little People」(亦有學者以卡夫卡〔Kafka〕的《審判》〔Der Process〕比喻)。

  大量的資訊是把雙面刃,在這把刃下早已有不少人產生「接觸過量資訊所致的無感、冷漠與心理倦怠等」資訊疲勞的症狀,這一點也不讓人意外,畢竟詩人艾略特(Eliot)早已於1934年針對資訊氾濫的現象如此表達了:「言語的知識,但不是沉默的知識;/文字(word)的知識,無知於道(the Word)。/知識讓我們更接近無知,/無知讓我們更接近死亡,/但接近死亡不代表接近神」;只可惜他的忠告不過是從資訊之海中打在岸上的一朵白浪,逐漸的離我們遠去。

請先登入會員,才可回應。

登入 / 註冊

會員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