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心人類學》的書評

ya801003 發表於 2020-06-23

傷心人類學 The vulnerable Observer 作者:露思貝哈 Ruth Behar 譯者:黃珮玲、黃恩霖 出版:群學 “不讓你傷心的人類學,就不值得從事”這是作者在德州人類學研討會作為評論人發言的最後一句話,也是本書的核心。 情感在許多學術領域當中是對研究有害的,科學研究想要找到客觀的發現,而情感是全然主管的,而且這裡所說的情感並非觀察現象或是被觀察者的情感,而是研究者本身的情感,這些情感不應也無法從研究中剔除。無法剔除是因為研究者/觀察者終究是人,人的判斷與觀念來自他過去的經驗與文化脈絡,因此完全去除主觀意識的研究從知識論的觀點來說相當困難,且在去除的過程中會抹去的許多重要的觀點。這不禁讓我想到台灣經常出現的「政治歸政治、運動歸運動、〇〇歸〇〇」,對任何議題主張要去政治化本身就是一樣最政治的操作。而人類學的研究需要投入大量的田野(人類學的研究領域不僅是考古挖骨頭那類的),作者露思在探索不同文化脈絡、傳統與現代的轉變、童年與成年、生與死、有色人種與白人種、移民勞動階層與學術中產階層等時,總是因為自身過去的經驗與在事件中的角色而有許多感觸、令人傷心的感觸、甚至是憤怒,這些情緒是主觀但同等真實的,從書中的故事中也可以體會到這些情緒極具價值,不禁讓人懷疑純粹客觀不含情緒的人類學田野研究怎麼有辦法進行,抑或他們只是將情感中的發現做了表象和格式上的操作,掛上客觀的外衣。 書中引了一句卡夫卡的話“讓我們內在移情之海在安全地凍結久一點”然而凍結情感的人類學研究,怎有辦法替存在於熱情與理智之間、分析與主觀之間、藝術與生命之間的人類說話。 \ 這本書的架構是由五篇作者的傷心故事,每篇故事後面都有一段相當學術的討論,但不會太難閱讀(和群學其他的書相比)

讀樂樂不如眾樂樂

請先登入會員,才可回應。

登入 / 註冊

會員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