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孩之城 City of Girls》書評|非黑即白的世界找尋愛與自我

Amesily 發表於 2020-06-09

「生命充滿危險,同時也倏忽即逝,因此趁妳還在的時候,何必拒絕享樂或冒險呢?」

作者伊莉莎白.吉兒伯特(Elizabeth Gilbert)非常擅長描摹女性細膩的心思,從《享受吧!一個人的旅行》(Eat, Pray, Love)敘述一趟尋找自我、重拾勇氣的心靈之旅,到《愛瑪》(The Signature of All Things)展開一場探索世界、追求知識的知性冒險,每一本著作儘管有著相近的主題,卻往往予以不同的感觸,作者藉由不同世代下的女性揭開女孩們的內心世界,她們雖然性情看似較為脆弱,也容易為情所動,但在經過成長的蛻變後,女人亦是可以獨立自主、擁有成熟穩健的思想,過去人們總以為女性必須依靠男性才可生存,然而早在十八、十九世紀埋下女性主義的種子,隨著時代更迭,更多前衛的想法使得女人得以打破性別的限制,創造任何不可能。

或許是因為打從出生那刻起,女孩們就承襲了母性本能,所以對情感特別敏感,甚至對於愛的渴求也極為強烈,恍若愛能為平淡無趣的生活創造生命力,亦能從中找到真實的自我,然而,女孩總是會從天馬行空的夢幻愛情中看清現實中情感的虛偽,而且或多或少曾在顛簸的情路上受到傷害,又或是因為年少輕狂的狂妄行為所衍生的問題與麻煩鑄成一輩子都會後悔不已的大錯,但這是成長的證據,有時候人們需要歷經無數的傷痛才會領悟到是非對錯,更是會懂得如何好好愛戴自己。

「年輕是無可取代的寶藏,面對這種珍寶,最尊敬的使用方式就是盡量浪費。善用妳的青春,好好揮霍。」

《女孩之城》以1940年代一位擁有裁縫天賦的少女因緣際會來到紐約展開新生活,跟隨姑姑一同體會戲劇的魅力,並接觸各種形形色色的人物,而她也在如此開放、不受拘束的生活格調中不自覺地探索了內心深處的渴望,理解到內心真正的需求以及那足以填補黑暗的慾念,使得原本保守的乖乖女,頓時間變成放浪、熱愛玩樂的少女,或許在生理上得到了自由,但事實上在大時代的環境下,女孩們總是太過在乎眾人的眼光,因而時常活在自卑感當中,而更嚴重的是,當因位粗心大意犯錯而被貼上具負面形象的標籤後,那些揮之不去的陰影、被貶得一文不值的屈辱能夠擊垮內心最後一道防線,不只讓人痛不欲生,更會讓自己顯得更為失敗且渺小。

藉由第二次世界大戰作為故事的分界,以戰前與戰後對應薇薇安在歷經醜聞風暴前後的人生,人們總以為時間能帶走過去所留下的創傷,但實際上有些失去與痛苦是永遠抹滅不了,唯有一個願意傾聽、了解彼此的人,才得以平撫悔意所留下的瘡疤,《女孩之城》即使以女性做為故事的主角,卻也不忘提及那些流落於世間的受傷靈魂,看似繁華艷麗的大城市,卻是充滿著秘密與哀傷,然而,人們無論受到多少煎熬與折磨仍舊會繼續走下去,跌跌撞撞地走過難關,從中拾回勇氣與自我,並重新開創嶄新的人生。

「她不會害怕走出自己的路。她做出很棒的選擇。」

《女孩之城》最教人難以忘懷的,即是以一封書信的形式娓娓道來女孩們的獨立自主、戰爭期間所帶來的創傷、時代變遷下的文化革新以及人們如何在非黑即白的世界尋找愛,並以此為生命帶來更多璀璨的光芒,在閱讀到結局之前,完全不會意識到這故事中似乎還存在著無數的小故事,恍若一齣戲劇中的每個小角色都有各自的故事,但當他們齊聚在一塊之後,所激盪出的火花卻是如此地絢爛且令人著迷,而且書中所囊括的主題更是較作者過去的著作還要豐富許多,似乎為這趟心靈旅程提升至另一個境界,故比起《享受吧!一個人的旅程》與《愛瑪》,《女孩之城》更為貼近現實與內心,深得我的喜愛。

請先登入會員,才可回應。

登入 / 註冊

會員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