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的書評

keikoying 發表於 2015-10-19

精神上有潔癖的人總是會活得很辛苦,他們都是很重心靈上要正直無過的人。

夏目漱石在這本《心》中探討的就是關於這種對心靈正直的追求和當中無法實現時的自我撻伐。

故事以第一人稱的「我」為主線,帶出了主要人物老師。「我」在與老師的互動之中認識到人心的一種苦悶與壓抑,還有從中去探討內心的走向。當內心的慾望與道德感互相牽扯之時,人會被哪一方駁倒而做出什麼事,是小說的重點。

小說分了三個部份來描述,第一部份是「我」與老師的相遇與熟悉,在跟老師來往的過程中,「我」好奇着老師那種孤獨與刻意隠世的心情,想要了解老師跟「我」提到的某些道理之所以如此的原由。也因為老師不斷地提出一些論點,使「我」也開始思考起自己與身邊人的一些關係,由此也帶出了第二部份的「我」與雙親關係上的一些想法。在思考的過程中,「我」其實是在不斷地探討自己內心的事,只是卻因為年輕或者經歷不足而無法完全了解老師想要表達的東西。直到第三部份,老師自殺後的遺書把導致他如此孤獨與厭世的前因後果都寫出來之後,讀者反而能從老師以第一人稱寫的自白中,去了解一個人在道德與慾望中的掙扎可以如何撕扯內心,甚至到要自我毁滅的地步。

人的一生,要做到無悔無愧很難,所以道德感強烈的人對自己內心的要求就容易變成對自我的撻伐,那種煎熬是會成為他們孤立自己與想要毁滅自己的動機。故事中的老師,就因為有着如此的精神潔癖,所以一直無法原諒自己曾經犯過的錯誤。為了懲罰自己把自己孤立於人群,甚至孤立在自己所愛之人的世界外。

作者對這一篇小說的安排可以說是完美的,從一開始埋下的伏筆在最終揭落,讓讀者能一口氣從中了解到作品中想傳達出的意思。

請先登入會員,才可回應。

登入 / 註冊

會員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