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導演的電影,我們會說拍起來特別有「電影感」,例如大衛芬奇、李察林克雷特。同樣的,有些小說家的小說,我們會說讀起來特別有「小說感」,我覺得莎莉魯尼就是其中一位。 應該有不少人聽過或讀過她的成名作《正常人》,那是一部血淋淋的青春愛戀故事,讀起來沉浸感很強烈,但我實在不太喜歡書評和各種宣傳把作者打造成「千禧世代代言人」的說詞,彷彿她筆下那些充滿複雜深度的人際關係都被化約為「現在的年輕人都這樣想」。才不是,年輕人才沒她寫得那麼厲害。中年人也沒有。 她筆下的人物看似與世界疏離,但他們的每句話、每個行為都展現出最細膩的情感交流與自我反思。說得直白一點,莎莉魯尼的人物都具備高度的同理心,幾乎到了讀心術的程度,不只是讀對方的心,更是讀自己的心(這一點當然更難)。看看小說裡的人物對話,就覺得他們光靠講話就可以讓彼此高潮一樣。此外,莎莉魯尼也毫不吝嗇地描寫性愛中的高潮,讓人物們在身心靈都有了最完美的契合。這個特色在《正常人》中被濃縮到極致,貫穿在兩位男女主角身上。 《聊天紀錄》是她的出道作,是《正常人》紅了之後,台灣出版社才回過頭來出版這本小說。《聊天紀錄》的四個主要角色各有魅力,他們倆倆一對、共六條線所織成的網,構成了這部小說的主題,也就是「親密關係(intimacy)的流動性」。少有小說能把人們的關係、情感、情欲描寫得如此深刻、如此誠實、如此真摯。在我們耳熟能詳的大部分故事裡,如果一對一的親密關係出現第三者,那麼這位第三者必定是故事的衝突核心,故事的起承轉合基本上就是照著一套我們毫不意外的動線前進,結局大概也不脫那個唯一的答案:化解衝突,回歸(父權式的)真愛。但《聊天紀錄》不走那套,莎莉魯尼走出了一條充滿著自我質疑、卻處處散發溫柔與真情,最後找到解答的路。 莎莉魯尼的「小說感」,除了建立在人物情感的刻畫之外,還有一個很重要的特色,就是她的對話從不使用引號。誰說了什麼誰回答了什麼,都像是一鏡到底一樣,不需要用引號來切換鏡頭,敘事與對話一氣呵成。網路上我也看到有人覺得不使用引號造成閱讀困難,誰說什麼會看不清楚,但我一點也不這麼認為,反倒,這樣刻意不使用標點能讓讀者放慢節奏,一切說出來的與沒說出來的、寫出來與沒寫出來的,都看得更清楚了。
請先登入會員,才可回應。
登入 / 註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