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犯罪主題,多的是記錄偵辦過程、分析心理成因,較少追究判刑之後的處置與再教育。彷彿把犯人關了起來,與世隔絕,這樁悲慘案件、這個問題人物就「自然而然」解決了。
但我們都知道麻煩的就在後頭。
我們時常聽到(也常為此憤憤不平的)「有教化可能」,到底監獄裡提供了什麼樣的教導與感化,這本書為讀者展示了教化的重要性與可行性。
當然,這是因為作者堅信人性本善。
作者是童話作家,2006年隨同建築設計師的先生,騎腳踏車去參觀奈良少年監獄──這是竣工百年的知名紅磚建築(見封面照片),他們因緣際會參觀了「矯正展」,只是旁觀者,卻意外成了受刑人「社會性涵養計畫」講師。
這一結緣就是十年,最後是因為這棟古蹟建築物將被拆除(作者夫妻又發起保存建物活動,成功說服政府),少年監獄被廢除,這才寫下這一系列紀錄。
除了本書之外,還有兩本《奈良少年監獄詩集》。
「我沒還看過沒有悲慘的背景,卻幹了壞事進來這裡服刑的孩子。」 可恨之人必有可憐之處。 特別是這些「罪人」都是「孩子」。
事實上,書裡的內容有點像是台灣書市上經常會看見的關於教育現場的記錄,作者(大人)經常會從小孩身上獲得反思與成長,但作者不愧是童話作家,文字非常流暢淺顯(譯者也功不可沒),倒是比起同類型作品好讀許多。
在「詩與繪本」的監獄裡, 與186名溫柔的少年罪犯, 一起讀繪本,一起寫著詩, 然後彼此學會重新看待這個世界。
請先登入會員,才可回應。
登入 / 註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