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用語很淺顯,有很多案例,但是內容其實蠻讓人糾結的,因為有很多是違反我們直覺的教養方式的,如:小孩子都已經在搗蛋了,為什麼還要維持好奇的心情去了解他?大人都忙得要死了,還要處理小孩雞毛蒜皮的小在乎……幹!現在的孩子怎麼這麼好命,明明做錯事還有人貼近你,甚至是願意貼近孩子的方法,才被當前教養潮流認為是好的教養方法….想當初我還是小孩的時候……以下千字內心咒罵......
作者說對一件事情,在權威文化下長大的我們,已經習慣孩子就是要聽話,對錯二分的思維觀念,當時年紀小所以只能乖乖聽話,但是長大了卻又無法成為新的權威,反而要學習了解孩子,看著這本書的思維方式,個人其實是會有很多嫉妒、憤怒跟委屈的,但我也認同作者:教導孩子其實也是一個面對自己傷痛療傷的過程,雖然很痛但也是一個成長的契機,在不能把孩子塞回肚子的情況下,在教導孩子的同時療癒孩提時的自己..是無法規避的選擇,作者的思維方式有點諮商的味道,可以參考看看
請先登入會員,才可回應。
登入 / 註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