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築響一〈問題6:編輯辦得到什麼?〉: 「我是報導者,不是藝術家。報導者的工作是持續待在最前線。戰爭的最前線不是總統辦公室,而是遍布泥濘的大地,同樣地,藝術的最前線不是美術館或藝術大學,而是天才與廢渣、真實與虛張混雜的街頭。
碰上真正有新意的事物時,人無法立刻給予「美麗」、「優秀」等評價。面對這事物,你無法斷定它是最棒的還是最糟的,它卻會撩撥你的心靈內側,使你坐立難安。如果評論家是負責在司令部解讀戰況,那報導者就是士兵,即便滿身泥濘也要衝向「搞不太懂但令人在意得不得了的事物」。
士兵有可能在戰場上丟掉性命,報導者在前線誤判的話也可能危及自己的職業生命。但不容解釋的活生生現實只在最前線找得到。」
/
許多領域都有「編輯」,雖頂著相同的職稱,工作內容卻是五花八門、各有不同。「圈外編輯」都築響一不僅編採合一,甚至一手包辦攝影和美術設計,簡直就是最萬能的單人一條龍生產線。
都築響一的編輯哲學,離不開「做就對了」的中心思想 —— 有了想做的事,然後努力去實現。跟隨自己內心壓抑不了的騷動和好奇心,順從第六感,親手挖掘「說不定會很有趣」的事物,磨礪那些看來再普通不過的原石,以影像鑽鑿,用文字雕刻,幻化成一篇篇嘔心瀝血的報導,或許乏人問津,可最重要的,是這一切全都無違本心。
他有雙不帶批判、最謙卑的眼睛。非常喜歡都築盡可能地追求「真正的現實」,綜觀眾多不同主題的系列文章,他想傳達的,始終是受主流價值觀影響,而長期遭到忽視的「不凡的日常」。
他關注蝸居東京簡陋租房裏,亂中有理的頹美時尚;穿梭鄉野僻壤,探尋旅遊書絕不可能介紹的怪奇景點;正視備受社會冷落的邊緣人們,身懷不為人知的絕技 —— 他要和他們一樣,我行我素,真正、無欺地活著,追求自己的真實,他作為一名獨立編輯的生涯,便是這套理念的力行實踐。
最後,節錄對我而言響若警鐘的段落,作為這篇心得的結語,和我擅自接收的忠告: 「在不適合自己的編輯部苦撐,等於是穿著不合身的衣服,穿著穿著反而就變成符合衣服的體型了。另外,也有求職時不甘不願地穿著西裝,穿久了就變得上相的情況。這不是代表你長大成熟了,只不過是代表你成了『西裝世界的人』。
那些內容無關自己的想法,也無關自己的信念。但被迫製作那些內容久了,你不知不覺也會變成『跟自己原先的想法、信念無關的人』。」
/
願我永遠自由,能穿自己喜歡的衣服,永遠是最舒服的樣子。套用在職場或許仍力有未逮,至少在這一方小小花園,我是緩慢澆灌自己的園丁,是重新渴望生長的枝藤。如何耕耘,我自有章法,要開出什麼樣的花兒,亦與這世間無關。
請先登入會員,才可回應。
登入 / 註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