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時代(平裝)》的書評

yee 發表於 2015-09-21

對於一個蒙童如我,這場關於巨大年代的細筆鉤描、大椽灑就,無疑也是一次脫蛻般的生命啟蒙。 「啟蒙時代」究竟是一種諷刺,還是歷盡磨礪後,浮現的澄淨清明,一種低抑後爬升昂揚的歷史解釋?作為,或經歷一場啟蒙時代,是不是真的必須藉由全然的摧毀、顛覆,「像站在廢墟上」、「裸著的向著天地」那樣秩序泯滅現實荒頹、無所依恃、無有遮攔?《啟蒙時代》不論以書的再現或真的溯往歷史、攀援其上,無疑也解構了長久以來對「家是一個避風港」的安穩假設(如佛洛依德用理論挑戰、支解「家」的和諧樣態,揭示它可能其實是個衝突與終其一生人格缺陷的原點)──文革時代的失範、脫序,從出生至今皆逢太平歲月無有戰亂暴動之經驗與印象的我,實是難以想像。若僅是宏觀、概括的敘述,「文革十年百廢待舉」能看見的不過是紅流奔突,對於小人物的關於背叛、關於不甘、關於身不由己、關於那些深潛的心理掙扎、那些樂天知命、從容就義、奸巧擺佈的輪廓雕芒,卻無異目盲而當然也就不會有所認知、甚至認同與同情。 「相信黨、相信群眾」。穿渡無論歷史風雲或個人生活,艱險蹣跚行路難,而憑藉的僅僅是這樣一種(過度?)簡單純粹的信念?盲目的群眾、獨裁的黨?(究竟誰能夠指責誰顢頇?兩岸各自圍擁的史觀、意識形態孰為優劣?)被網目細密的歷史大篩篩落的零餘者?不受一絲煙燻火燎的讀者、一個渺小只能藉著閱讀勉力撐開逼仄生命經驗的我?而又是什麼能引領迷子穿越迷霧森林、面對真實人生險礁危灘機關處處仍「僥倖地活下來」?(只是這樣簡化、不假思索的「黨、群眾」?)回到那個歷史社會脈絡裡,一個值得也足以「相信」而後紛亂人世裡能讓自己或屹立或苟活的不論什麼,該不該被質疑批判?……我們又應該相信什麼?(什麼值得「相信」、什麼值得追求?)一開始追問突然極其驚詫的發現其實這個我正生存的地域、時代,不也正在面臨價值的推翻與重估?(何其困難的工作。) 如果有所謂知性散文,那《啟蒙時代》當然就是一部知性小說。有人形容幾乎是「小說版的論文」。我個人倒是對眾多思想詰辯的場景充滿興趣,確實那些經由角色言論傳達的思想或論述片段難以盡收、也似乎的確作為一部小說它在知識層面晦澀了一點,但我認為毫不遮掩它彷彿對著模糊如霧卻籠罩光暈的青春的細膩敘事,曲折像流水,有渦漩有急湍有墜瀑百轉千迴的少年心思,幾乎是詩。網路上亦有評論說王安憶文筆不好(咦),約略是在評斷其句構鬆散之類,但我卻認為這種不疾不徐的疏朗筆法,反而讓故事更敞透,更顯明媚。 青春激狂,故事中造反派保皇派逍遙派、停學造反毛主席接見再到知識青年下放、茫然無有前程目標的年輕生命、過剩/盛的言論交鋒思想琢磨、價值的顛覆與重建……一個怎樣曠大的時代啊。青年們落差幾歲卻像乖隔了一個世代,如此容易自覺蒼老。那麼虛無,卻又那麼飽滿。謝謝王安憶。

請先登入會員,才可回應。

登入 / 註冊

會員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