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見》的書評

yee 發表於 2015-09-21

0. 聽著嬿芬的經濟社會學,想著其實我還是仰慕知識,躍躍欲試於知道更多,只是不耐煩自稱知識,實際上泥沙俱下(從生產過程到內容),過度包裝得無所不能的如夢似幻。抬得太高冷了,祂自己根本搆不上。我喜歡的是觀點,知識則有系統性的觀點。 是這樣的:生活是生活,光天化日的生活。光天化日下,日常只是一種表象,偽裝,很少時候能察覺布幕掀起的褶皺。皺褶底下的「真實」,有時候靈光一現;有時候受新的思維震懾,整個人往上一拋,接近神啟。我欣賞那些,在歷史的天空下鬥法的說法,燎原整顆大腦的火苗。我說:「說一個好聽的故事給我」,實際上是渴求觀點--世界不欠缺說法,但欠缺聰明的說法;世界不欠缺故事,但欠缺好聽的故事。之所以還能拽著好奇心,繼續在光天化日下尋找的,就是那些萬事萬物「打開」的魔術時刻。平鋪直敘的日常生活,敷上一層金箔,不照自明,熠熠生輝。 1. 從《穹頂之下》認識柴靜,發現《看見》有繁體版,沒多想就買下來了。結果成為近來最醒神,觀點紛至沓來、手不釋卷的書。書上被黏滿滿粉紅色的便條籤,用來以後勾沉草蛇灰線。我從(很奇怪地)《奇葩說》、馬薇薇的微博、劉慈欣的《三體》,漸漸認識到,所有台灣對中國的一線理解,都貧乏近乎恥。我們想像那是巨大的鐵板一塊,「人人」「都」……(隨地便溺;愛插隊;大呼小叫)總之,都是「文明」的反義詞。宏觀上來說,一如學者描述,我們在政治上恐懼、經濟上親近這個古老、剛剛翻身過來、以「富強」為目標的帝國,缺乏「第三種中國想像」。我想那個缺乏,就來自柴靜所說的:「一個國家是由一個一個具體的人構成,並決定。」也就是無法一竿子打翻的「社會」或「文化」,微觀層次的,「一個一個具體的人」。 一個國家當然有某些揮之不去的刻板印象,但這不應支配我們對它繼續籠統地理解。我是在刷了微博、訂閱百度各種吧、甚至發現了公信力頗高的豆瓣讀書網,看見對岸年輕網民們的機智、雋永,都不輸這岸我也是一份子的PTT鄉民和臉書使用者。才從一種巨大的「對無知的無知」裡甦醒:原來他們不全都是被洗腦的生化人喔。這麼晚,這麼無聊、低級的「啟蒙」(我下跪道歉)。大學時曾經接觸過的陸生,參訪浙江大學時認識的接待同學,怎麼就沒有更有意識的交流過呢?(實際上也是出於緊張,覺得他們好伶牙俐齒,雙方也怕互踩想像出來的「紅線」吧) 我跟書裡那個美國記者原先的成見一樣:「你們中國哪有真正的記者?」柴靜示範了在這偉岸共和國下,記者一職接近藝術的真諦:在壓抑的言論環境裡,如何斡旋出更多空間,哪怕撐出的只是一個隙縫。他們做的節目,常常是硬著頭皮去「審」的,也常常不能過關,只能積壓著去做下一期。 總覺得在那個「真實」稀缺的環境裡,所有人都行將滅頂,爭著要浮上「無知」的水面,大口呼吸「知悉」的氧氣。反倒是寶島我國,上演了資訊過剩、媒體填鴨,但全都是高脂肪低營養的「空熱量」食品,「真實」還在縹緲的太空裡氣若游絲。跟媒體新聞產製的流程也有關吧,這我理解稀薄無法評論。只是從馬薇薇到柴靜,從《三體》到《看見》,我是非常、非常受這些中國的作家、辯手、記者--我想理解他們為「思考、表達者」--折服。他們很意外地呈現了我認為台灣日漸凋零的品質:高度的思考結晶(所以需要時間),並結合適當的表現形式。比如在報導前不加評論的堅持,或者將「表達」作為一種值得追求的技藝。我覺得,資訊或者知識,在這些人的心智裡得到珍重。可能是我原先誤以為對岸沒有,所以現在如此矯枉過正的推崇;也可能是我在此岸,才把這裡的缺點都瞧得體無完膚(像高曉松就過份讚譽台灣,讓我覺得頗噁XD)。 我只是想說,除了驚艷;在柴靜這樣的思考者、表達者面前,在這些豐富、歧異、卻不失嚴肅的思索面前,台灣好像龜兔賽跑裡,那隻不知長進的兔子。

請先登入會員,才可回應。

登入 / 註冊

會員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