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園生活》的書評

xunyi 發表於 2018-09-25

整體而言,《公園生活》收錄的兩篇作品皆以都市中人際關係的發展與變化作為故事主軸,並透過角色們的互動映現出人性輪廓;然而在閱讀的過程中,我卻不時在字裡行間發現若隱若現的死亡意象。 同名作品「公園生活」描寫一對男女因緣際會相識而開始在公園裡碰面聊天,巧合的友誼讓兩人之間產生了微妙的心靈交流。吉田修一在此篇作品中加入器官捐贈、人體模型、人體解剖圖、生產、婦產科、戰爭新聞等故事支線,並將男女主角碰面的公園比喻為一具人體,公園裡的建物或路徑則分別對應至人體各種器官,於是一座公園成了生命的具象縮影,當男女主角帶著各自的感觸進入,又帶著不同的際遇離開,短暫的交會讓生命出現新的觀照角度。 而本書收錄的另一篇作品「Flowers」則是描寫一對夫妻搬進都市後,丈夫於職場上認識了新的同事,隨著彼此交往程度漸深,兩人的差異也日益明顯,最終導致了戲劇性的衝突發生。吉田修一在本篇中以插花暗喻人的相識,不同的花卉代表不同的個體,而插花過程中對於枝葉的取捨則近似人際關係裡的角色配置,為了維持和諧,有些人悠然自得,有些人戰戰兢兢,而當人際平衡動搖時,有人在關係中留下,有人則不得不離開。 「Flowers」尾聲的劇情轉折,細膩寫出人類情感隱晦的流動本質,喜歡與憎恨、認同與反對實為一線之隔,不管我們在人際網絡中的位置為何,沒有永恆的焦點或純粹的旁觀者,也沒有絕對的正義或誠實。當衝突發生之際,回憶在主角腦海中上演:「我找不到沒有花朵的墓石……不論是哪一個墓地都有花。」如果我們死後只能留下一座碑,人與人之間再大的差別其實已無分別。 吉田修一在書裡寫下人生際遇的驚喜和無常,也在其中暗渡了即使轉移眼光仍無法迴避的死亡身影,相識和別離不斷在生命中上演,我們走進的是怎樣的公園?我們又成為怎樣的花?

請先登入會員,才可回應。

登入 / 註冊

會員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