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開始於一樁在德國發生的殺人案件,一個六十多歲的義大利男子槍殺了一名八十多歲的德國老翁,並將遺體頭部踐踏至近乎全毀,隨後自首,男子除了坦承殺害老翁外,對於其他包括行兇動機等等的一切則保持沉默。由於遭到殺害的老翁為大財團的負責人,檢警隨即展開調查,並且依法定程序替嫌犯安排了辯護律師,這種由法院指派的工作往往都是由新人律師擔任,做為初次嶄露頭角的機會,於是身為律師的主角接手了他的第一件重大刑事案件,雖然從種種證據以及嫌犯的證詞都在在證明他注定打輸這場官司,然而───......
這本《誰無罪》扣除各方人士的推薦與導讀,以及最後短短7頁的番外小說《麵包師》,加起來不過170頁,是個很簡短的故事,但是身為律師的作者卻藉由這樁虛構的殺人案,向社會大眾提出了他的疑問與皆露司法的弊端,很顯然他成功了,在德國因這本書讓政府針對這項弊端重新展開調查,也讓社會輿論重新思考。
然後啊,我覺得大家應該先把有關這本書與作者的種種光環去掉,然後我們再來聊。
這本書還算好讀,文字中處處流露出理性、冷靜的德式風格,描述出來的是個尊重人權、崇尚法制的社會,加害者與被害者同樣受到法律保護,登場人物謹守分寸、忠於自身職業責任,這樣的社會是麼令人憧憬與羨慕,這是真正的法治國家裡人民本身的素質涵養。
其實我對於故事中提及的一項國際法感到很疑惑,那就是在符合眾多先決條件下,當敵方游擊隊殺害我方士兵時,可以依陣亡士兵人數將特定比例將敵方戰俘處死並公開消息,以作為嚇阻之用。
......所以說,法律到底是什麼東西?每一部法律在制定時,因時代背景與社會民情差異,有時候會制定出利於掌權者的法案,也會因為「戰爭」這種特殊狀況而有相對應的法規,當然,以現在的民權法治社會而言,在制定法律的初衷都是崇尚正義的,但是誰能保證這些法律真能伸張正義?
其實,法律只能替你洗刷清白,無法還你公道。因為不管你是否有罪無罪,只要你一與法律扯上關係,對你的傷害就已經造成。
制定法律的是人,遵守法律的也是人,法治國家的基本精神就在於一旦經過認同的法律就不可輕易更改,然而時代會改變,人也是會進步的,終有一天我們或許可以創造出更適合「人」的法律。
最後,請讓我用主角的對手向主角說的那句話作為結尾:
「...時代精神。我相信法律,而你相信社會,我們將會知道最後誰是對的。」
請先登入會員,才可回應。
登入 / 註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