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小島的三位居民說起,利用寓言故事,描述不變的經濟學原理,以及關於美國經濟的評析

好蛋的閱讀筆記 發表於 2022-06-08

【文長】 小島是個原始蠻荒的地方,每個人都是漁夫。起初,人們只能在努力工作一整天之後勉強吃飽。有天,一個島民選擇餓一天,用這天的時間來製作漁網,他的犧牲起效了,捕魚工具進步了,人們變得不僅吃飽,還有多餘的魚。辛勤工作的島民將多餘的報酬儲蓄起來,也就有空閒時間製作各樣的工具或藝品。

他們漸漸發展,各自生產擅長的工具,並使用魚作為貨幣。專業分工之下,每個島民都受益。此時經濟蓬勃發展,一切欣欣向榮,人們生活更好,商品價格也變得便宜。

一陣子之後,人們認為需要有自來水等公共建設,於是銀行將人們的儲蓄投資在這些有益的建設上,成效良好。為了維持社會穩定,政府因應而生,也成立軍隊來抵禦外來民族的攻擊。

美好而有序的日子過了好幾代,政府開始發行紙鈔來取代魚來交易,並承諾紙鈔可以隨時去銀行兌換成實體的魚(現實為聯準會發行美元,與黃金掛勾,取代私人銀行的紙鈔)。紙幣方便多了,島民紛紛贊成這樣的改變。然而,與魚不同的是,紙鈔本身沒有價值,並且要印多少隨政府決定。

隨著時間過去,島民們遭與到大環境景氣下滑,官員們認為救經濟的方式就是需要擴大支出、刺激消費。短期間內,工作機會多、人民感覺自己變有錢了,當然也就繼續支持這樣的政府。然而,在政府進行擴大支出的過程中,造成了許多資源的浪廢,無效益的投資累積了一屁股的債務,但人們還覺得政府「支出本身」的好處大過於「投資的成果」。實際上,紙鈔發行量越多,越造成通貨膨脹,即便表面上人們變有錢,實質購買力卻很難說。

剛開始,小島人民的理智依然佔上風,普遍認為政府支出、舉債等「刺激」只是暫時性的措施,等待經濟回升就停止。但很快的,人們發現一但停止支出,經濟就會下跌,而沒有人願意看到這樣的情形,特別是需要選票的人。於是政府支出一再被使用,甚至加大力道,飲鴆止渴。人們仰賴並要求政府更多的支出、更多的舉債、花更多力氣粉飾那泡沫般的繁榮。

當紙鈔的量遠遠超過銀行的存魚,各國發現不對勁,開始大量換回魚(黃金)。最終,小島政府宣告禁止將紙鈔換成魚,魚與紙鈔正式脫勾(現實為禁換黃金,後改成浮動匯率)。儘管各國抗議連連,但已經有大量紙鈔存底的國家也不希望小島紙鈔貶值,於是小島紙鈔依靠其強勢地位依然(暫時能)站住腳,只是慢慢變得搖搖欲墜......。


【現實連結】 從歷史來看,1913年以前的美國大部分的時候是通貨緊縮的,物價降低,人人受益。然而1913年聯準會成立之後,開始通貨膨脹,美元價值逐漸貶值。凱因斯學派搏得政治人物及選民的青睞,他們提出的方法不需要人們犧牲,只需要政府負債。關於這些負債以後怎麼辦?凱因斯有句名言:「長期來看,我們都死了」(短期效果就是意義所在,也許會有長遠的問題,但那些遙遠而虛無飄瞟,是下一代人的問題,我們只要努力活過這一生)

美國最大的王牌就是美元的國際地位,然而假如沒有足夠儲蓄及生產力作後盾,紙鈔最終會走向滅亡。1976年開始,美國開始貿易逆差,總國債逐年攀升。近年甚至出現稱為QE3的第三套方案: 「無限量化寬鬆」政策,俗稱「無限QE」。在大撒幣之下,今年(2022)2月,美國總國債突破30兆,為GDP的131%,接近希臘危機時期的狀態。一旦外國停止購買美債,美元還能支撐多久呢?

量化寬鬆的真面目,是延長經濟衰退的辦法,不是促進金濟的良方。自由市場應有正常的週期榮枯循環,與其舉債去維護泡沫,不如依照市場讓價格下跌,至少在失業率飆升的時候,還有便宜的物價可以供應生活。害怕經濟崩盤而增加支出只會降低效率,陷得更深,也更被市場依賴。10幾年前沒什麼人了解量化寬鬆,今天全球都緊盯著美國聯準會的步調。最近緊縮政策似乎要抬頭,大家都害怕,但是否有可能是正確的選擇呢?至少沒那麼慘?


本書作者是傾向奧地利學派的論述方式,以下補充凱因斯學派與奧地利學派不同:

凱因斯學派,主張有效需求理論,當經濟不景氣時,政府需要增加支出(如建設)來增加就業機會,當人們有工作、有收入時,就會增加消費,消費刺激生產,也就使得經濟趨向繁榮。凱因斯學派是目前主流經濟學派,受到政治家推崇。

有名的「破窗謬論」有些類似這類論述:假如一位業主的窗戶被故意打破,修窗工人就有了商機,經濟會趨向繁榮。然而實際上,業主即便窗戶沒被打破,也可能會把錢花在買鞋,他依然會去消費,因此窗戶被打破其實只讓業主少了新鞋,而所謂的商機,只是建立在原先未遭遇損失時其他產業的商機。

奧地利學派(本書作者論點),以海耶克為代表。他們提昌自由貿易,儲蓄是一切的基礎,認為政府的支出沒有效率,會造成不必要的資源浪費(為了花錢而花錢,不在意成效),如果把錢留在民間,自然會有效率的運用。


總結 -好蛋的想法:

生產、製造與儲蓄是經濟穩固的基礎,消費同時也是必須,畢竟錢還是在花掉的時候才體現出他的價值。然而花費必須有底線,不能入不敷出,並且必須要看重效率,謹慎支出、放貸。凱因斯於1946年離世前其實也認為政府支出必須有限度,但後世當權者似乎無力矯正這樣的局面,反而更像是題油救火,越演越烈。事情也許不會像作者描述的那樣悲觀,但只有時間會說明一切。

小至個人,大至國家,經濟原理不會改變,引用美國開國元勳「富蘭克林」的自我要求,其中一項「節儉: 所花錢財必須於人或於己有利,不浪費一分一毫」,分享同時自省。

請先登入會員,才可回應。

登入 / 註冊

會員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