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來,最初始會想要買下《共生》,主要是為了〈馬英九〉這首詩。不知道這算不算是一種偏執或毛病,我終究還是相信詩歌得要指向社會的某些弊病和問題(就像我對小說的看法一樣)-這似乎剛好和批踢踢詩板的整體偏好相悖,不過我就是這麼相信。
結果出乎意料的,《共生》收錄的詩絕少政治指向(至少初讀沒有發現),扣除掉〈馬英九〉以外,全書的詩似乎都更側重於心理的抒發及心境描寫,而那些思良好像總是對著某個人。於是乎,詞目叨絮如雨連綿,而像是要更加證成這個意象一般,宋似乎用了許多雨、雪或者濕潤等字眼,使得詩篇給人的印象愈加潮濕黏滯了。
哪當然不是壞的,但是望雨既畢,雨幕揭開,其後又將是什麼?
請先登入會員,才可回應。
登入 / 註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