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來德國的「音名」中,對應於我們習慣中的「B」(即唱名 Si)的,是寫作「H」。即德國的音名為︰C-D-E-F-G-A-H。真是長知識了。
正如自己過去曾提過的,在讀慣了美國、日本的大眾小說之後,偶爾閱讀這種歐陸的作品,都是一種十分不錯的新體驗。比如像先前《丈量世界》那種「雙人傳記」的書寫法,或像《餘燼》那種「敘述人稱轉換」的刻意對比,甚至像《惡童三部曲》那種不斷翻案的故事情節,都讓 TG 有種耳目為之一新的驚喜。這本《低音大提琴》,其實就是一篇「單人獨幕舞台戲」的劇本。TG 不曉得本劇有否真地在舞台上演出過(本舞台劇的道具與場景安排的難度不高,重點僅在於演員的表演能力,應該有可能吧?),但至少我個人在翻閱的過程中,腦海裡的確浮現出這位卅五歲的低音大提琴演琴者,在舞台上的獨白影像。這確實是種十分有趣的閱讀享受。
《低音大提琴》的內容,是一位大提琴家從頭到對著讀者(/觀眾)的一大段長篇敘述。這位不具名的演出家,一邊介紹樂團中這個完全遭到忽視的角色,一邊聊到對音樂家的各種評論與其趣聞軼事;在他的言語中,處處可以發現主角那種憤世嫉俗、與含光混世的兩種相反情緒,彼此不斷地互相交織在一起——這正是單人舞台劇所必須發揮出來的特色。主角偶爾喝個啤酒喘氣休息,偶爾拉上一段旋律以輔佐他的敘述主題,偶爾站起來開閤窗戶,這些「非台詞」的動作,都能帶領讀者(/觀眾)輕易地進入該劇的情境。從演出的中段開始,主角在談話中引入他所屬樂團的一位女高音「莎拉」,隨著情境推展,主角表達出對她的愛慕、以及妒嫉的情感,並幻想自己與她展開的一段旖旎熱戀。最後,他在本劇即將結束之前預告,即將在接下來的一場正式演出中「鬧場」︰藉著音樂會開演之前必然有的那片寧靜,大聲喊出自己對莎拉的愛意。至於結果如何,那就留給讀者(/觀眾)去自行想像了……
關於本書提到的許多西方音樂界的重要人名與事件,TG 自己所學不足,無法判斷裡頭有多少是音樂史界的公認,有哪些是作者的個人創作。不過徐四金在本劇中幾次論及到「華格納」時,倒是令 TG 感到十分有趣。比如書中提到「女武神的序曲」,認為那感覺上就像是「大白鯊來了」,「……用這麼快的速度,根本完全無法演奏出來!我們只能不停的拉。不曉得華格納自己清不清楚,大概也沒有吧?無論如何,這對他來說似乎無關緊要,他根本就忽視樂團。因此在拜魯特音樂節揭幕也是這樣,據稱是為了聲量的緣故。事實上就是在輕視樂團……(頁 30)」
TG 許多年前曾有一陣子迷過華格納(更正確地說是《指環》),當時自己並不太懂得某些樂評家對他「誇大狂」的評語是怎麼來的。幾年之後,TG 也就漸漸地懂了;在熱情過後再來平心靜氣地耹聽,《指環》的音樂部分還真是從頭「吵」到尾(所以 TG 後來比較喜歡蒲契尼……);因此本書出現主角對他的「大白鯊」批評,TG 個人則是完全同意。此外,本書還有一段揶揄華格納的話出現在 38 頁︰「……如果我們在一百到一百五十年前有精神分析學就好了;例如,我們就可以少練幾首華格納的曲子。這個男人是個嚴重的神經病。類似崔斯坦這部他所成就最龐大的作品到底是如何形成的?原因就是由於他和一位朋友的妻子私通……這種惡劣的行為令他自己一直感到非常的不快,以致於他必須立刻做出一齣自古至今最偉大的愛情大悲劇,好通過藝術的昇華將心中的不快完全給排除……現在你們想像一下,華格納當時如果因而到精神分析師那裡!對——很明顯的是,如此就沒有後來的崔斯坦了……」讀了這段話,TG 感到好玩極了!
總而言之,TG 非常喜歡這部有趣的劇本——要是能夠配合情節中所想表現的音效,那就更完美了。
(發表於 2009.4.9.)
請先登入會員,才可回應。
登入 / 註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