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爾摩沙如何變成臺灣府?》的書評

tglin 發表於 2015-09-18

本書是網友 Loyola 提起的書籍之一,也正符合 TG 目前正有興趣的主題。這本《福爾摩沙如何變成台灣府?(How Taiwan Became Chinese: Dutch, Spanish, and Han Colonization in the Seventeenth Century)》的作者是「歐陽泰(Tonio Adam Andrade,美國人;國外的漢學研究者似乎都習慣取個漢名)」,譯者為鄭維中、遠流出版公司出版。貫穿整本書的主題,是荷蘭東印度公司(VOC)在台灣殖民四十年的經過。藉由荷蘭立足於台灣大員的觀點,描述他們在此地的創建、發展、各方交流、茁壯、衰退以及最後丟失的經過,讓 TG 讀了相當過癮。

關於台灣的歷史研究,目前在書市上似乎呈現一片欣欣向榮的景象,但 TG 大多不願意花太多的時間在上頭。由於某些作者(與出版社)對當今政治意識形態過於強烈,因此那些研究書籍的內容,或多或少都帶有作者(與出版社)的刻意剪裁在裡頭。而在 TG 目前的興趣中,我個人對於列入清朝版圖之前的台灣比較有興趣,因為在某些程度上(當然並不完全),這段歷史在感情上的距離較遠,較能擺脫當前那堆牽扯不清的恩怨。而荷蘭人在台灣的殖民時期,由於在今天留下不少的各方資料(荷蘭、日本、西班牙和中國各方的史料)可供交叉比對,加上當時正是各方文化與勢力衝擊交會之處,使得這段歷史更顯得錯綜複雜卻有帶著多元的迷人氣息。

作者在書中〈結語〉論及十七世紀歐洲勢力來到東亞時的現象。他引述到「皮爾森(Pearson)」的論點,認為歐洲海上列強是「以海上貿易獲取收入」的國家,而東亞大多數的國家則是「從農業獲取收入」。因此當葡萄牙、西班牙、荷蘭等國進入東亞領域時,他們便以自己的角度,認為這塊沿海毫不設防的大地也能夠「輕易地拿下」。但實際上,西班牙征服美洲印第安文明的奇蹟,並未在東亞重新出現,反倒處處受挫,僅僅能拿下某些「點」,對亞洲原有的本土強權無能為力——這也是本書所著力描述的時代背景。然而,歐洲不斷地以國家力量進行海外擴張,經過了上百年的發展,直到十八世紀末期開始,歐洲的軍事力量才完全呈現出「一面倒」的優勢。因此每當我們提及歐洲的「大航海時代」、「海外殖民」這些名詞時,除了情緒上的憤慨之外,似乎還帶著一股欽佩羨慕之情在裡頭;實際上這是該加以修正的概念,至少,早期殖民者和後期的際遇,在某些角度來看簡直是天壤之別呀。

TG 在這些年來由許多雜書方面的概念累積,逐漸浮現出另一種看待歷史族群的態度︰沒有任何的人類社會群體名詞,可以作出簡單的實際狀況的劃分。更直接地說,所謂的「被迫害的族群」,在多數情況都很難和語彙直接關連。比如荷蘭在台設立總督的期間,他們面對著台灣諸多的先住民以及後來陸續進入的漢人,彼此之間的關係脈絡非常複雜。在歐陽泰的筆下,荷蘭統治者當然是「主人」,而台灣各族的先住民們是其「屬民」,有權參加荷蘭人所召開的「地方議會」,漢人反倒沒有這種「參政權」。荷漢關係比較像是「公司與其雇員」,漢人沒有參政權,但他們算是 VOC 雇用的人員,進行地方上的包稅(即所的「贌」)工作,即作者所謂的「共構殖民(Co-Colonialism)」。但原住民各族之間也不斷地聯盟與征伐,有些部族為了自己的利益可以輕易地破棄背叛與荷蘭人的盟約。荷蘭人也不是「公正無私的統治者」,經常縱容士兵夜間騷擾漢人家庭、或搶劫先住民村落的財物,更是刻意地將小琉球的居民「全數屠滅」。漢人的情況也非常複雜,有著和他們進行貿易合作和對抗的中國海盜商人(如鄭芝龍家族),有居住在台灣並擔任 VOC 通事的富有商人或地主,也有從福建召來屯墾的佃農。各種紛亂交織的關係,很難將某個傳統族群定義的詞彙,用來指稱誰是「好人」、誰是「壞人」了。因此,當鄭成功率著強大軍力進攻荷蘭人時,原住民中率先背叛 VOC 的,竟是基督教化最深的、一向與 VOC 關係最好的「蕭壠人」。

整體說來,TG 非常喜歡本書。不過不知怎麼地,本書的二到四章的「文筆拙劣」,與其它章節的內容差異非常巨大,不曉得是出版社內部運作上出了什麼問題,使得這本以「精裝」裝訂的書籍缺少了它該具有的價值……

(發表於 2010.6.17.)

請先登入會員,才可回應。

登入 / 註冊

會員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