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堆胡思亂想的雜感……

tglin 發表於 2015-09-18

1. 自從明朝萬曆18年(1590年)之後,朝廷太倉(國庫)每年所支付的軍費比例,突然從五成暴增到 85%,其後不斷增加,一路到滅亡前的 97%! ——萬曆朝的經濟狀況,是當時全世界最豐裕的地區︰「萬曆銀,淹腳目」。但明代的中末期是「全球冷化」的開始,原本生產力就愈來愈差。這時候,為了東亞最大帝國的面子,,結果害得天朝自己墮入地獄。待後金一起,朱家大府就只能宣告關門了…… 2. 「湖廣熟,天下足」,這句話在明季尚未出現。在明代的糧食生產中,「湖廣布政司」的夏麥產量在全國排名第八,落在南直隸、山東、山西、河南、陝西、北直隸、四川之後;而秋米則排名第四,落在南直隸、浙江、江西之後。 ——不知道這句順口溜是什麼時候出現的?明代的南直隸,才是當時的天下糧倉。「蘇常熟,天下足」是明朝人的常識…… 3. 屯田沒有用 無論民屯、軍屯、營屯,沒有經濟利益,到後來只會成為政府的負擔,與豪強剝削的新園地。 4. 食鹽政策大利多 明代這項大規模的 BOT 案︰開中法,支撐了明代大部分時間的政府財政支出與國防,官商勾結不見得是純負面的政策。先把食鹽收歸國有,財團把糧食物資運到邊防駐地,政府就發鹽引,允許他們販賣民生用鹽。養起了國軍,也養肥了晉商淮商,何樂而不為? 4. 包稅制 以前我都不曉得,原來在張居正之前,明朝的實物稅收,比較像是「包稅」的制度。江南鄉里各區,設置了「糧長」一職,由當地官員(中央派來的公務員),監督各區的大戶糧長(外包廠商),由他們統籌管理各地上繳的糧食物資以及運輸的流通。 這種包稅制度和羅馬帝國很像︰明朝的地方大戶糧長,就相當於羅馬各自治城市的議員。但兩者崩潰的情況也很像︰一當氣候變冷,生長期變短,作物欠收。此時比人民最先開溜逃掉的,就是這些「糧長」和「地方議員」。尤利安皇帝是將國家名器再放到下一層,把原本的小型財主提拔成為「庫里亞(Curia)」的議員;而張居正呢,乾脆就叫那堆公務員自立自強,不再搞外包了。總而言之,在帝國滅亡之前,大家都想得到一些苟延殘喘的奇技淫巧。反正最後別在我手上滅亡就行……

請先登入會員,才可回應。

登入 / 註冊

會員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