牠/她被稱作『尊者貓』或『仁波切』以及達賴喇嘛口中的「我的小小『菩提貓薩』」 ──跟著尋常人及名流在貪、嗔、癡、慢、疑的磨練中,一起轉化。 牠的天性就如同所有人的天性一樣,牠的領悟也跟我們人沒有什麼不同。
"正念就是有意識地關注,而且不任意評斷。"pg.65 不停留在過去、未來的想法,也不沉浸於幻想。
"慷慨(布施)才是成功的根本原因,努力才是成功的條件。"pg.93 沒有什麼事情勢無緣無故發生的,一切事情的發生都是因為先有其他事情。 業報法則的機制並不是帳面上的借貸關係,而是一種長時間的能量蓄積。
"佛法是內在的旅程:佛法不是跟別人說我是佛教徒,更不是相信自己是佛教徒就好了。"pg.116 也不是穿起某種衣服宣稱自己是佛教徒,更不需要茹素來證明自己是佛教徒。 佛教徒只是名詞,只是標籤。如果裡面的心念不純正,那麼有什麼價值呢?
"佛陀所教導的是事物存在的道理,而事物如何存在?"pg.119 這問題有一部分是取決於我們自己的心念。 這意味著第三個聖諦,滅諦,是正向積極的。 在佛教,我們對法的解釋是止息,就是停止不滿,終結痛苦的意思。
"生氣的時候,第一個受苦的人就是自己。容易生氣的人無法擁有平靜、快樂的心靈。"pg.164 還要想想會對其他人造成什麼影響。 我們雖然無意傷害別人,卻仍然說出傷人的話,這樣會劃下無法癒合的傷口。 想想朋友之間、家人之間的裂痕,還有讓人際關係徹底破裂的分歧,這些都只需要發怒一次就可以。
沒錯。生氣不是永久的。 生氣不是妳的一部分。所以不能說:我本來就很容易生氣。 妳的憤怒就像其他任何人的憤怒一樣,都會出現、持續、消失。 妳有可能會比其他人更經常經驗它。而且,每次妳都屈服於它, 養成習慣後,妳會更經常地感受到它,但是,如果能反過來,減少它的力量,不是比較好嗎? 心念如果能平靜下來,對自己的幫助會很大。妳會看到好處,也一定會進步。 只有征服自己的人才是最偉大的戰士。
"在佛教,我們會說,就是人很懶而已。 鄙視自己,總認為自己不好,老是說:我做不來,這就是弱的心靈。"pg.231 自信就應該用在有益的行動上。 有益的行動就是,妳必須下定決心說:我自己可以做到。這就是有自信心的行動。 缺乏自信心是一種變形的懶惰,是必須加以克服的軟弱。
"我的宗教信仰是慈悲。身為藏傳佛教徒,我們的中心目標是菩提心, 是從幫助一切眾生找到幸福快樂的行動之中,自發而生的。"pg.262
"有時候,我們的光會熄滅,但是在遇上某個人後,就會再次點燃生出火焰。 我們要深深感謝那些重新點燃我們內在之光的人。"pg.269
輕鬆易懂、言簡意賅的小說~3.5顆星
註記頁數: pg.47,65,93,101,104,116(119,120),163(164,165,166),185,231(232,233)262,269
請先登入會員,才可回應。
登入 / 註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