兼具史學家的功力與文學家的筆法,李開元先生又一部正體中文的作品《楚亡︰從項羽到韓信》問世。我用了兩天工餘之暇的時間,很快地讀過一遍。全書以「楚漢爭霸」作為背景,是我這枚歷史宅最近讀了最感到過癮的一本書。 上古中國歷史中,秦軍第一次的統一天下,大家都知道,當然是在秦始皇的手底下完成的。 至於秦軍第二次的統一,則是在「劉邦」的手下底完成的。秦朝末年大亂,六國復起,最後進入了「兩雄爭霸」︰項羽和劉邦。項羽的家底,毫無疑問,是舊的楚國系統(所以項羽最後留有「無顏見江東父老」這句有名的套語,江東當然是楚國舊領……)。至於痞子劉邦呢,他最早的沛縣軍功集團雖然也是楚人,不過自從他昇格當起了「漢中王」不到一年,就老實不客氣地強占了秦國故地「關中」,從此之後,這支征戰天下所謂的「漢軍」,中層與基層,全都是「秦人」。誰叫項羽進入關中時坑了人家二十萬阿兵哥,悲憤的秦國父老為了報仇,當然拼了老命支持擺明要對抗項羽的「劉邦集團」。否則任您蕭何後勤能力再怎麼厲害,秦人的「村正們」就跟你來個不慍不火的不合作主義,在冷兵器的年代,與戰神項羽的機動部隊相比,劉邦和韓信都不過是沒兵沒糧的光桿司令罷了。 本書作者最後帶著讀者抓到了一段「細節」(西諺有云,魔鬼都在細節裡……),也就是本書第六章第一節的〈誰殺死了項羽?〉中,即使我們完全不採信司馬遷用小說家的筆法,描寫霸王臨死前的奮戰與遺言,但項羽死亡時在場的漢軍部隊將官,有五位受到劉邦的封賞,這可是官方的記載、假不了。這五個在歷史上並不怎麼為人熟知的名字︰呂馬童、王翳、楊喜、楊武、呂勝,李開元先生說了一句俏皮話︰「不查不知道,一查嚇一跳!」這五位斬殺項羽的漢軍騎士,全都是舊秦軍的將士。可見得在楚漢相爭的中後期,所謂的「漢軍」,骨子裡都是「秦軍」。 (其實這在歷史上是稀鬆平常的,即「統治高層」和「實務官僚」為不同的群體。講距離近的,愛新覺羅的清朝的「帝國操持者」是漢人。講遠一點的,中古的阿拉伯帝國阿拔斯王朝,真正的施政菁英是波斯人。鄂斯曼土耳其帝國,那群養後宮的突厥人打仗好像很威,但真正幫他們運作的官僚卻是希臘人……) 因此我讀過本書後,可以更加體會到劉邦稱帝之後的一些事情了。劉邦定都在咸陽、朝廷服色尚黑、五帝祭祀,與其說是其它一堆嘩啦嘩啦的理由,倒不如說是劉邦本人對於這群舊秦國臣民的肯定,所以漢朝初年、特別是劉邦本人不止一次地表示,漢朝是根正苗紅「秦帝國的繼承人」,其實是完全合於當時的現實背景了。 李開元敘史、論史,會十分恰當地守著某些分際。即使太史公的描寫是本書的主幹,但當疑處仍得存疑。比如正太美少年「陳平」出手,要離間項羽和范增的關係時,《史記》上的故事「太過幼稚拙劣」,根本不可能是事實。於是作者便從其它的線索推敲,提出他認為最合理的作法︰離間「項羽集團」中的兩個子集團,即以血緣作為連結的項氏家族(由項伯為首)、以及憑藉軍功而起的集團(范增為首)。這兩個子集團,在政治力超弱的項羽底下,早已有了矛盾。於是作者回溯到那著名的「鴻門宴」,殺劉邦和保劉邦,不見得如史書上所言是私人情仇(項伯想保張良就罷了,他保劉邦又是為哪樁?),而是項羽自身底下兩個集團的矛盾鬥爭場。所以陳平離間西楚集團,只要從這個早已存在的脆弱小點施力,即可達到巨大的槓桿成效。 對於韓信的進兵路線,本書作者很努力地從《史記》上那堆簡略粗糙的隻字片語中,推敲出了各種地理上的可能性。比如那所謂的「明修棧道、暗渡陳倉」這場筆墨官司,作者便提出了三條道路「子午道、陳倉故道、祈山道」的虛實進攻方式,順道論及了後來諸葛亮北伐無法「如韓信故事」的重要關鍵︰漢初的「武都大地震」之前,這三條進出的山間谷道,在漢中這一方皆可藉由漢水交通而相連,讓新秀韓信可以放手和那沙場老將章邯,玩起了一場大規模「猜猜看」的遊戲,並且使得韓信成就他人生的第一場戰功。但在呂二年的那場地震之後,漢水被截成兩段,流量變小、舟楫之利沒了,才使得三百年後的諸葛武侯,空有類似條件,卻也玩不起前輩所擬好的「興漢戰略」了。(不過本書並未收錄李開元先生在 blog 上對此一地震影響歷史發展的專文,有點可惜……) 至於項羽把劉邦打到得落花流水的「彭城之戰」、韓信攻魏、攻趙(井陘背水之戰)、攻齊,作者除了將史料上語焉不詳的路線給還原之外,還親身走了一趟(有作者的現場照片為證)考查之旅,頗有太史公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的實證之風。 再重述這句話作為總結︰對楚漢爭霸有興的歷史宅宅而言,這是寫得非常精彩的一本書。
請先登入會員,才可回應。
登入 / 註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