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馬的崛起》

tglin 發表於 2015-09-18

在書店見到這本書的書名時,我還以為這是同一家出版社(廣場出版)把先前那本波利比烏斯《羅馬帝國的崛起》,由「精裝」改成「平裝」的促銷品。後來看原作者的名字,才曉得這是現代學者的新作。由於我對羅馬史的胃口挺大,所以這本講解與評析羅馬從「王政」到「共和」的歷史讀物,在場一翻之下,覺得有些段落還寫得不錯,於是就忍痛把它買下來帶回家了。 若要回憶自己對羅馬史的認知,我還是不免要回想過去帶給我「啟蒙」的兩位作家了。日本的鹽野七生,一向都是以「羅馬人最讚、羅馬羅馬頂瓜瓜」的筆調,寫下他那長達十五冊的作品。至於另一位比較容易讀、但卻也寫得最糟糕的就是「房龍」了,用亂七八糟的個人主觀評述來誤導初入門的我,害我花了好多年時間才「消毒」完畢。 基本上,上面所說的這兩位作者(一是日本人、一是荷蘭人),他們寫羅馬史的問題,就在於他們無法「批判性地鑑別史料」。任何流傳下來的史料文字,一定代表著過去書寫人的立場。能傳到現代人手中的羅馬王政與共和史,正是經過刻意(即使不是惡意的)裁剪後的產品。如果我們不能時時抱持鑑別的態度,那便墮入了千篇一律的歌功頌德與恣意謾罵的陷阱而不自知了。 所以這本《羅馬的崛起》作者「安東尼.艾福瑞特」最吸引我的筆法,就是會提出另一種思考的問題。雖然大家手頭上的材料都差不多,但隱藏在其下的真實詮釋真的是如此嗎?所以,他打從一開始就是用「疑古派」的態度,來看那王政時期的傳奇故事。但一切皆疑的年代已經過了,「走出疑古時代」是現代史學研究者該努力的方向。作者便認為,傳說當然不可信,但傳說為何會如此編排,卻也不是完全的空中樓閣建造,而是基於某些發生的事實,再拿當年羅馬撰史者身邊熟悉的素材加以美化與添補而成。 所以,若說羅馬人是由特洛伊戰爭之後的希臘遺民的後裔,當然是假話;但那卻正反應了該族群在進入文明的門檻之後,為美化其祖先而附會於輝煌古文明的常見手段。作者認為,羅馬城從一開始就是羅馬城(傳說中的開國太祖「羅穆路斯」本意就是「羅馬建城者」),並沒什麼「特洛伊遺民」→「入贅至阿爾巴隆加」→「公主接受戰神之種而產下雙胞胎」→「雙胞胎遭棄養&奇遇」→「成大後的雙胞胎英勇回歸」→「雙胞胎另尋新地至羅馬建國」這種事。 此外,本書也將羅馬共和建立之後的各種「傳說」,慢慢地加以釐清可能的真相。由於「為尊者諱」一向是人類描述自己祖先醜事的原則,所以羅馬共和時代的不少軍事失利過程,傳說總是講得羅馬人多麼正直啦、敵人多魔卑劣啦、羅馬人在不得已之下齊心協力來個逆轉勝啦、敵人最後還是不乖啦、羅馬人只能萬不得已地將對方給消滅掉啦……etc。基本上,沒這回事。羅馬在共和時代的軍事擴張行動中,從來就不缺「背信忘義」、「片面撕毀和約」的行為,他們被打到脫褲子的戰役(先不管漢尼拔)也有好幾回,但在史料上的重新編排之後,我們卻像是在看一場現代的肥皂戲劇一樣,不自覺會對主角們感到又憐又愛又無奈…… 至於羅馬共和的內政上,從一開始就是「貴族世家」與「平民百姓」的漫長抗爭過程。但由於共和國每天向外國搶錢搶糧搶女人,將一切國內矛盾藉由外部戰爭加以抒解,所以共和國受天父朱彼得的眷愛,唷呵,竟然最後將整個地中海文化圈更是給占滿了。向外擴張,那群失業的普羅大眾有事可幹(一路演化至最後馬略的私人兵,真的都來自於無產階級了……);而貴族們,則可以將外國的「行省」當作投資獲利的采邑(可見得 Provincia 這個字,一開始可是充滿了被侵略人民哀傷與怨恨……)。到最後,大家都無法無天了,「貴族黨」和「群眾黨」,從互相對罵,進而群體鬥毆,乃至於流血刺殺,最後乾脆帶領私兵進城殺政敵了。 === 糟糕,怎麼愈寫愈偏?其實本書不是專門痛罵羅馬共和的,作者大體上還是遵循十分正統的方式加以講述與解析,令我這種歷史宅看了相當喜愛——因為一般的共和史都寫得很雜很亂。而且作者點出,羅馬共和確實有它在當時其它政權所沒有的優點︰願意有條件的妥協。所以在羅馬城外,他們邀請其它原本獨立的城邦「入伙」,大家一起聯合起來向外欺負其它特定的群體。因此羅馬共和才能挺過漢尼拔的多次會戰橫掃,並有源源不絕的兵源後勤,最後居然逆轉而大勝!而國內體制上,貴族和平民階級能夠彼此妥協,搞出了「王政、寡頭、民主」三種奇妙的混合政體(即執政官、元老院、護民官),在崩解之前好歹也撐了四百年,確實是項十分了不起的成就。 很不錯的書。

請先登入會員,才可回應。

登入 / 註冊

會員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