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權謀至尊司馬懿》的書評

tglin 發表於 2015-09-18

關於「三國」受支倭兩國特別青睞的原因,我曾想過它的原因,可能是「時代背景複雜程度恰到好處」、「登場英雄數目龐大而主幹簡單」、「時間跨度有限」這三個原因所致。所謂「時代背景複雜程度」,在相較之下,所謂的「十六國春秋」因為背景勢力太多、正常人壓根兒記不住,所以根本就熱不起來。而「登場英雄數目」來看,「楚漢爭霸」的猛人永遠就那幾隻(項羽陣營的故事幾乎沒人寫,章邯一下子就被晾在一邊兒了……)。至於「時間跨度」而言,三國時代不過就只延續兩個世代即告終結,老子事業兒子加以完成(或敗光),不像趙匡胤統一中國好像跟朱溫沒啥事一樣。以上三點,都讓觀眾容易跟上歷史故事的節奏。 === 嗯,扯太遠了,拉回本書。基本上,遠流的「實用歷史叢書」,我並不是十分有興趣自己去弄來看的。原因是我覺得這類型的「歷史科普」對研究方面著重較小,對小說劇情的側重過大。秦濤所寫的這本《權謀至尊︰司馬懿》,如書名所示,是以「司馬懿」為中心來敘述的。但為了增加讀者的興趣,因此作者必須想寫小說一樣,把司馬狐狸的內心世界像戲劇一樣地表現出來。說實話,司馬懿對他老哥究竟有沒有嫉妒、想不想抗爭與超越,我們現代人怎麼可能知道呢? 對於傳統中國的制度觀點,我在數年前所確定的一點,便是政治歷史上能夠指明道姓出來的人物,尤其是宋代科舉普及之前,他們在骨子裡都是「政黨代表」、「地方議員」。如果不能用這個觀點切入,光褒一個人褒上天、或罵一個人罵到泥巴裡,基本上都是種隔靴搔癢的分析。 因此,這位河內司馬家的二兒子,當然也不例外,他是地方「世族」的代議士。所以要講這位仁兄幹這件事、幹那件事,都要從他所屬的勢力團體來看才行。 在曹阿瞞手底下,陳寅恪先生早就提出過「世族」和「寒族」兩個子集團了。曹氏、夏侯氏都屬於寒族集團,是所謂的「軍功集團」。而 Grand Old Party 的汝穎集團,在曹操滅掉了袁紹之後,自然也得乖乖地服從了。因此,本書作者講「司馬懿裝病七年之後才應曹操之命出仕」,仲達兄根本沒什麼浪漫情懷,完全是小說家情節,我可是一點都不相信的,大不了只是「不應徵辟」罷了。 我不同意作者「裝病七年」的後一項例證,是司馬懿出山之後,曹操叫他去當曹丕的老師。大家都曉得,此時曹丕還在為「世子」一位死名地爭取之中,所以無論對曹操、對司馬懿,這可不是什麼「我很看重你、你很有野心往上爬」這回事。搞得好像曹操老早就知道仲達之材,願意死心等他七年回心轉意…… 而司馬懿在曹營裡真正的崛起,還是曹丕在和老弟曹植的爭嫡鬥爭中的勝利,雞犬昇天,成功地成了「帝師」。不過要說司馬懿此時有什麼「彼可取而代之」的心態,我也不相信,因為他也差點被魏明帝曹叡給拔掉。人,真的是時代的產物,如果時勢不允許而強求,通常都會死得很慘。所以本書一大半描寫司馬懿老奸巨滑的心態,講得好像他天生就要創番大事業似的,但我覺得那不過是「公務員自保 & 升官法則」的成功術罷了,沒那麼浪漫。 若要我認同本書把主人公司馬懿立為「奪權老狐狸傳記」的寫作基調,應該是在曹叡死後的繼承混亂期。在這時候,司馬懿才真正是功勞高(軍權政權與經濟權達到人臣之極)、而他的敵人弱(小皇帝、分裂的曹家宗室、躁進的一群年輕人)。因此我讀到此時,才總算認同的作者的筆調了…… === 即便如此,只要是努力的作者,我都覺得對我自己都一定有相當的新知獲得的。本書對我而言最大的價值,一是作者將諸葛亮與司馬懿的對峙,以歷史(而非小說)的方式敘述出來。另一個最大收獲,則是作者帶領我們,把《晉書.宣帝紀》給讀過一遍,並藉以辨別當中的史料真偽。 值得一看的書。

請先登入會員,才可回應。

登入 / 註冊

會員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