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讀書評

犬的記憶  終章

《犬的記憶 終章》的書評

貪婪地看完了終章。 就像森山大道在後記提到的,《犬的記憶》很多是心情,而《犬的記憶終章》則是以對他有影響的人物和地點為主軸,從內容可以看得出來,這也和我們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有共鳴,即當我們對地點有深刻印象時,往往是因為在那裡曾經有某個人,例如大阪和中平卓馬,四谷和東松照明。 如果說《犬的記憶》是認識森山大道的瀏覽或入門,那《犬的記憶終章》應該就是定點旅遊般的深入吧。有些在《犬的記憶》稍稍帶過的情節,在這本書裡都有更清楚、更具人味的細節。攝影大師之間的對話也是如此直接,看了令人噗嗤一聲。 大師之所以成為大師,天分想必是不可或缺,就像我和噗友亂聊的一樣,我反而注意到森山大道的努力,大量拍照,同時大量閱讀。在《犬的記憶》中,他有提到,在東京時他一個晚上就把東松照明檔案中的模型和設計全部看完了,雖然那是別人千交代萬交代不能碰的東西。 而我也從《犬的記憶終章》摘錄了兩段, 一連好幾天,都跑去橫須賀進行拍攝工作,也會有鬆懈無力的時候。遇到這種情形,我就會跑到汐入的山坡上,拿出包包裡的攝影雜誌,坐在地上一頁一頁地翻閱。(p. 115,橫須賀,《犬的記憶終章》) 以三個月為期限,我在札幌租房子,決定只要沒有下雨(下雨也應該要拍照),每天都要帶著相機出門。(p. 183,札幌,《犬的記憶終章》) 我對所謂森山大道式粗顆粒、高反差、模糊、晃動的「風格」所做的猜想,一小部分在「座談會節錄」獲得證實。從閱讀《犬的記憶》開始,我在思考什麼情況可以讓底片的顆粒這麼明顯?我想到的是高感光度(ISO)的底片,以及局部放大。沒想到沈昭良也問過森山大道這個問題,除了局部放大之外,還有增感顯影、中途曝光等等(p. 255)。 看完《犬的記憶終章》後,我也發現,森山大道的照片並不是每張都有這種「風格」,在《犬的記憶終章》裡具有這樣風格的照片說不定佔不到一半,為什麼,除了挑選照片的因素之外,會不會有其他原因? 我的不專業「感覺」是,說不定這樣的風格,是他拍攝方法的自然結果,也就是說,街拍、拿起相機就拍、不透過觀景窗而盲拍,再加上局部放大、增感等等的作法,是不是自然而然就會出現很多粗顆粒、高反差、模糊、晃動的作品,換句話說,森山大道的重心會不會從來就只有街拍,他並不是刻意要製造出這種「風格」。這也只是我的猜想。 如同我和噗友亂聊的,當初會想看這兩本書,只是想多知道一些關於大師在拍照時的想法或心情,再加上買書有折扣,所以就買了。 從《犬的記憶終章》,可以看見很生活面的森山大道。

國家的囚徒: 趙紫陽的祕密錄音

趙紫陽以及他心目中理想的中國

心得:http://bit.ly/axJlFL 我會知道《國家的囚徒》這本書,其實是因為 TIME,當時英文版的 Prisoner of the State: The Secret Journal of Premier Zhao Ziyang 剛出版,TIME 寫過一篇介紹的文章,原本我對六四就有好奇,而趙紫陽又是因六四下台的總書記,他的資料應該看看。 簡單整理幾項心得: (一)鄧小平是當時中國實質上的唯一領導人,不管是總書記、總理、五人小組、七人小組等等,凡事都要經過他的允許或表態支持才能辦。他挺趙紫陽的時候,能抵擋龐大保守勢力對趙的干擾,當他對趙的態度發生轉變時,趙下台的時間就不遠了。趙紫陽說:「鄧所主張的政治改革與一般人的理解,即國家現代化、民主化不同,主要是解決共產黨和國家機關的活力和效率問題,基本上是行政改革。」又說:「鄧的信條是共產黨的執政地位不允許挑戰,高度集中的集權政治、專制制度是他特別欣賞和最愛的。因而他講的民主,廢除領導人特權,肅清封建主義思想影響,都是不可能實現的,不過是空話而已。」因此當趙在進行經濟改革的時候,鄧很支持,因為經濟改革有助於共產黨鞏固政權,但是在推政治改革時,鄧趙兩人的深層理念就不合了,這體現在兩人對六四的認知以及隨後的處理方式不同。 (二)從書裡隱約可見中國共產黨內的鬥爭,最明顯的就是保守勢力與改革勢力之爭,各有各的人馬。但趙紫陽能做總理、總書記,鄧小平甚至想讓他做兩屆總書記,可見趙也不是省油的燈。 (三)從書裡看,六四發生的關鍵在「426 社論」。趙紫陽主張以疏導來處理因悼念胡耀邦而起的學潮,鄧小平、李鵬和常委原先是同意這作法的。轉折是趙在 1989 年 4 月 23 日出訪朝鮮(北韓),期間由李鵬代理主持常委工作,李在第二天就召開常委會,北京市委李錫銘、陳希同把學潮說成是反對共產黨、針對鄧小平的,並按此對學潮定了性,做成會議紀要。 4 月 25 日,李鵬等人向鄧報告了常委會的情況,而鄧一向主張對學潮採取強硬方針,所以轉而同意他們對學潮的定性。隔天,李鵬將鄧的講話公開在《人民日報》以社論的方式發表,即 426 社論,將學潮定性為「一場有計畫、有預謀的動亂,其目的是反黨反社會主義」,同時也就將鄧推到了第一線。學生被 426 社論的政治帽子激怒, 427 遊行的人數暴增到 10 萬人,表示學生即使知道 426 社論是鄧支持的也不怕。趙紫陽在 4 月 30 日從朝鮮回到中國,李鵬馬上要他召開會議聽取北京市委的彙報,「目的是逼我(趙紫陽)對他們前段的搞法表示支持」。5 月 4 日趙在亞洲發展銀行理事會上提出「學潮問題要在冷靜、理智、克制、秩序的氣氛中,在民主與法制的軌道上解決問題」,欲淡化氣氛以便扭轉情勢,但李鵬、姚依林、李錫銘等人對新方針極力阻撓、抵制、拖延,李鵬更不承認 426 社論有問題。學生在 5 月 13 日進入天安門廣場靜坐、絕食。「在戈爾巴喬夫(即戈巴契夫)來訪之前,李鵬有一天對我(趙紫陽)說,你不是主張用軟的辦法平息學潮嗎?已經這麼多天了,沒有什麼作用吧!他的這句話,完全暴露了他包藏的禍心。他之所以抵制、破壞,使在民主與法制的軌道上解決學潮問題遭到失效,其目的是為以暴力鎮壓學潮尋找藉口。」5 月 16 日趙會見戈巴契夫,517 鄧小平在家裡召開常委會,由鄧拍板決定調軍隊進北京,實行戒嚴,並指定由李鵬、楊尚昆、喬石負責。 517 中辦(中共中央辦公廳,溫家寶當時是該單位主任)安排中央領導人到醫院看絕食的學生, 519 拂曉到天安門廣場看學生(這就是最上面那張照片的由來),也就是說,當趙在天安門廣場對學生講話時,已經知道要戒嚴了。519 宣佈戒嚴。6 月 3 日晚上,街上傳來密集的槍聲,悲劇終究發生了。也難怪王丹要說「六四事件本來就是一場由李鵬等人發動的,有組織、有預謀的,最後以血腥代價取得成功的政變」。 (四)不論是經濟或政治改革,都是困難重重,既得利益者無不設法阻止、干擾、反撲。最高領導人如果不是真心要做好改革,或是領導人之間有歧見,那麼改革勢必無法成功。 (五)中國 30 年來的改革開放和經濟發展,基本上是在趙紫陽的規劃之下,從四川的包產到戶,全國性實施包產到戶,再到沿海發展戰略(包括沿海與內地的發展差距擴大、以沿海帶動內地)、引進外資,先做好來料加工、出口勞力密集商品,聚集資本,才有能力發展高尖端技術等等,趙所設想的進程非常務實,可執行度高。但也不是沒有錯誤,例如 1988 年的通貨膨脹,就是因一連串的失誤而造成。(趙說部分原因是受到李鵬等人的干擾) (六)趙紫陽和胡耀邦是中共著名的開放派,書中關於胡耀邦的材料不多,但就趙來說,我覺得他生錯了時代,或者是說,在那個時空環境中,他的個性、想法、作法是(幾乎)不可能成功的。在書裡,可以常常看到他說依據什麼條例、什麼法在辦事,在替自己辯護,但鄧小平和其他人可不守法,不管什麼條例,在鄧小平握有最終決定權的情況下,秀才跟兵講道理是沒有用的。我想趙紫陽自己也非常清楚這一點,從利用法條進行自我辯駁的行為來看,他對自己被迫下台仍是忿忿不平。 (七)因為書的材料全是趙的錄音,以及鮑樸的註釋,所以不能排除趙替自己美言的可能性,趙對其他人的評價也要以審慎的態度觀之。

揹相機的革命家:用眼睛撼動世界的馬格南傳奇

《揹相機的革命家:用眼睛撼動世界的馬格南傳奇》的書評

2015.06.29
中國的譯稿,看起來就是卡卡的。

2015.07.12
「美式中文」看了真令人難過,例如 p.142,「有個坐在籃子裡的孩子身旁的父親告訴我,這是他第三次搭火車遭到襲擊。」

2015.08.14
用四百多頁的篇幅,承載馬格南五十年的歷史。篇幅有限,而故事太多。看完之後,除了多知道一些知名攝影師的軼事、個性與想法之外,除了幾幅幾乎公認是經典的照片之外,更驚訝於這樣一個組織竟然能走過這麼長一段時間。將一群個性鮮明的天才聚在一起,可能就注定會是個管理上的災難,但或許又因為他們有毫不遮掩的優越感,而能奇蹟似地維繫這個組織。

搭配《馬格蘭眼中的馬格蘭》《失焦》《卡提耶・布列松》《心靈之眼》《重回大地》等書,可能是一組不錯的馬格南閱讀套餐。

假面的告白

《假面的告白》的書評

封面上寫著「欲一睹三島文學的堂奧,本書不失為一敲門磚」,但讀者和作者之間的程度相差太遠,以致於我不敢為這本書評分。看完直覺得沈重晦暗,讀來也不夠口語,不知道是原作如此,還是1988年的翻譯使然。

少年台灣

《少年台灣》的書評

一篇篇曾刊載於報紙的散文,記述著台灣一處處的角落。有幾篇故事特別精彩,但多數的篇章於我無感,大概是我沒有到過那些地方,更沒有在那些地方發生過屬於自己的故事。文字有時雕琢地太過刻意,反讓我讀來不順,該是我才疏學淺之故。

愛無比荒涼(平裝)

《愛無比荒涼(平裝)》的書評

手機裡存了很多電話,E-mail信箱也有很多聯絡人,但我不知道你是否也和我一樣,有時候只是單純地想找人講話,卻不知道要找誰。

無敵:林肯不以任何人為敵人,創造了連政敵都同心效力的團隊

《無敵:林肯不以任何人為敵人,創造了連政敵都同心效力的團隊》的書評

在看《賈伯斯傳》之前,我已經看過和賈伯斯有關的一兩本書,所以對他的生平經歷已經大概知道,《賈伯斯傳》裡面,事情的部分其實沒有太多驚人內幕,但是心路歷程、心情的部分就很突出,因為作者用了很多引言,這是絕對的優勢。文筆當然很好,一路讀下來不會覺得太累。整本書的重點就是賈伯斯這個人,蘋果則跟他密不可分,但其他人就明顯只是配角。 《無敵》的重點不僅是林肯這個人,還有重要的三四位內閣成員,每個人的性格都描寫的很深入,團隊的互動、南北戰爭的過程也都很重要。我會說,《無敵》寫的是整個時代的故事,或許是因為題材涉及國家大事,又有戰爭的題材、政治的題材、人性的題材,我覺得比《賈伯斯傳》豐富很多,面向也多很多。有些小故事甚至讓我流了眼淚,這是《賈伯斯傳》做不到的。作者是普立茲獎得主,文筆無庸置疑,書這麼厚,是因為他刻劃了很多細節,正是這些細節讓人物變得鮮明立體。國外的書評認為前面寫人(鋪陳)的部分比較無趣,但我不這樣認為,大概是因為台灣讀者對這些人幾乎是完全不認識,透過作者,我們可以看見這些人的真性情,真正去認識他們。 《無敵》的字數接近 65 萬,《賈伯斯傳》的字數是 42 萬,這中間的差距是 1.5 倍,就是差在對其他人的描述,以及刻畫細節的用力程度吧。

去京都學散步

《去京都學散步》的書評

這是2012年,我第一本看完的書。有些地方覺得可惜: (1)提到橋本關雪,卻沒順帶講一下哲學之道的關雪櫻。提到鞍馬的牛若餅,也沒講到源義經。 (2)有時會覺得筆調稍嫌輕挑,和千年古都給我的感覺很不搭。 (3)有時會覺得作者以自己的角度在解釋、詮釋現象,例如提到京都 JR 車站和京都塔,沒有告訴讀者,其實當初興建的時候,京都居民是意見紛歧、支持和反對者都有的。而不是一廂情願的什麼「超未來式」的車站。 這些問題大概源自於我不太理解這本書的定位,介紹景點不太有深度(例如關雪櫻),許多描述都稍嫌表面。夾雜作者的心情、心得無可厚非,但有時又覺叨絮。相較於文字,照片是相對較好的。

拍照前先學會看

《拍照前先學會看》的書評

這是一本簡單實用的攝影入門書,只要能用創意的視角看世界,就不怕沒有好作品 :)

會員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