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海外帶隊時,向一位領隊請教從不生氣的秘訣,他推薦了這本書。若碰到緊急突發狀況,懂得問好問題、了解問題背後的原因;若是自己可以幫忙解決,就趕緊去做,若非自己可以控制或處理,又有什麼好值得惱怒。 「問題背後的問題在於個人心態」、「有擔當的人會責怪誰?誰都不怪,甚至包括自己在內」 「如果組織不再是我們達成人生目標的媒介,又何必要繼續待下去?...相信,否則就離開」 書由一則則的短篇組成,容易利用交通時間閱讀;觀念不難(甚至很簡單),讀來容易實踐難。雖偏向企管類,舉例頗有距離感,不過對目前工作態度有重要提點。
書店老闆強力推薦:『史上好看,不看會後悔』。因著這般好奇讀完,也許是自身年齡未到,未能感受書店老闆的激動何來 不過,作者推測、思索自身母親狀況的過程與譬喻, 看似簡單兩三筆卻恰如其分、頗具餘韻,可見寫作功力深厚。 譯者吳繼文先生的後記點出這本書的價值,其中一句:「並非不在乎,卻愛得漫不經心。」進入了心中,不時藉此反思自己。
有人說:一本好書,不一定是本好看的書,卻是在看完它之後,發現世界因此變得完全不同。對我來說,<徬徨少年時>便是一本好書-闔上書頁,世界仍默不作響地運行著卻變得不太一樣,溫暖的家,原來不應該永遠是那麼天經地義的存在;太過依賴之後,才成了什麼都不懂,卻自以為知道世界寬廣的井底之蛙。
讀來熟悉,雖然因為時代及社會變化使內容及語彙略有不同,但母親對女兒的擔憂操煩進而外顯於日常相處時的碎念嘮叨,在本體而言從未離開小說中的那些時而細膩時而冷淡無意的情境敘述。越到小說後頭,越能夠體會主角心境的成長,而這樣的閱讀過程,不正如同近幾年的自己,對於生命力同等旺盛的母親已能在其烈焰下懂得欣賞而不被灼傷。一本關於親情或者人生體悟的書,愛情其實,只是點綴著人都會寂寞的這個孤獨事實罷了。
以平實而誠懇的語氣,真切地敘述著跳舞的際遇;文字雖然簡單,但那份態度卻讓人不經意地熱淚盈眶。 逐夢踏實,應該能貼切傳達這本自傳的核心精神與貢獻吧。 至於過程和結果,何者重要? 她說:"通常一件事「完成」後,才有機會回頭笑看「過程」。過程的確讓人有機會學習,但過程有歡樂也會有掙扎......。" 對於茫然不知方向,未曾確立夢想的人來說,未嘗不是種鼓舞
迅速瀏覽關於婦女生產情況的描述之餘,見醫院志工的奉獻精神在平實的敘述文字中流露,不禁為自己生在此時的台灣深感慶幸,衣食無缺且擁有選擇的自由,相對之下,在世界的那個角落卻還上演著60年代的台灣情景......
由數字[統治]生活的大小事務,是犧牲還是某種獲得?其實,誰的生活不是充滿數字? 卻從未如此察覺它的存在 逐漸失序或失速的人生, 真希望有什麼能幫助自己, 穩固心裡莫名的慌亂與潛意識的不安與矛盾... 那麼,任何一樣東西都好-像數字狂小姐擁有的、任誰也奪不走的[數字]
生命無法永遠 (至少現時看來如此)身為孩童的維妮不明白, 正處青壯年的我,了解卻還無法全然體會。 這本書的課題很單純: 如果有一天,可以喝下長生不老的泉水,會喝嗎? 而且你所鍾愛的人也會一起喝下喔!你會願意喝嗎? 讀完最讓我回味的,不是喝或沒喝的抉擇 而是小女孩因故離家,見識外面世界之後,那一份「豁然開朗」 切斷與家庭連繫的無形臍帶,每人時間點不同, 但切斷的剎那,是值得紀念並鼓勵的,我喜歡書裡對此的描述與鋪陳!
作者引述許多名言佳句以及親身經歷,指出若想當"有錢人",就得善用大腦思考,以避免無知地對於"金錢"產生恐懼。就讀商管類科系的我,彷如書中所指那些因為恐懼而自稱對金錢不感興趣的"一般人",未曾涉足投資且理財保守,對於所學始終僅侷限考試所需,至到閱讀其中章節(提及稅賦歷史與公司力量)時才恍然大悟,受用頗多。當然,全書係不斷地重複強調幾個概念,細節尚有可商榷之處,但仍具啟蒙之力,不愧為暢銷理財書。
"他的小說充滿大逆轉,有純真的殘酷與幽默的諷刺",書摘這般描寫,不禁好奇一本輕薄小書會怎麼諷刺人生?才翻讀<說故事的人>、<麋鹿>、<牛>等幾篇小品,就像是被幾千支細針此起彼落地戳刺一般,頭皮陣陣發麻而冷汗直流--"長大以後千萬不要變成他筆下的那些人啊!",讚賞那不著痕跡的幽默諷刺之虞,我這麼想著......。
新年期間 Readmoo 讀墨電子書全站3本75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