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書名,成功的反思是要我們重新看待成功,我認為首先我們應該先了解什麼是“成功”?這對每個人都是不一樣的:
有人認為得到財富代表成功
有人認為得到愛情代表成功
有人認為得到權力代表成功
有人認為得到名譽代表成功
有人認為得到幸福代表成功
...
本書的原文書名the tyranny of merit直譯是"才德的暴政",其實作者更聚焦在菁英教育、才德主義與功勳主義下的社會影響。尤其是財富與名譽的影響。確實沒有錢萬萬不能,而沒有尊嚴則使人痛苦。而通往財富與名譽的道路早就被佔滿了。
我認為不管世界再怎麼變化,制度再怎麼改進,終究還是會發展成這樣。時代會變,主流價值觀會變,而懂得把握機會冒險的人和湊巧幸運作對選擇的人,終究會佔據變化下產生的成功捷徑,再把它佔滿,歷史的案例比比皆是。像書中提到的強調選賢與能的才得制度、強調教育給窮人翻身機會的文憑主義、強調論功計酬的功勳主義......等等,原本都是相對公平的成功方法。他們之所以變得不公平,只是人性本來就是如此,例如前一批靠著筆試佔據要職的人,除了有經驗與技巧上的優勢外,更有機會透過其職位或人脈佔據資訊優勢,讓兒女更容易用這套方法成功,久了就成了一種壟斷與世襲。
書中提到撕裂社會的一股力量是來自於幸運的人或敢於冒險的人得到了成功,卻過分忽視了倖存者偏差,刻意貶低了那些不那麼成功的人。我覺得確實有其道理。但那群不那麼成功的人,若有幸得到一樣的成功,他們又有多少人不會變成他們自己原本所厭惡的那個樣子呢?你有機會開著小牛抱著美女,你還會鄙視那群愛炫富的人嗎?你能不把小牛和美女當成是自己努力、聰明、敢於冒險的獎勵嗎?我相信這樣的人一定有,但鐵定是少數,否則社會就不會是現在這個樣貌了。
而那種認為基因智商代表一切、天生我才必有用或努力必能獲得成功的高資產階級,如果真的那麼有信心掌握致富與成功的要訣,我認為最有說服力的行動就是把自己的兒女送進國立學校,不讀私立雙語幼稚園,然後週末讓孩子去公園玩,而不是學才藝。很顯然,沒有有錢人有信心能用月薪五萬元的家庭能提供的資源來教育孩子,還能讓孩子優秀、成功、幸福快樂。無論富貴貧賤,我們當然得善用自己的資源,讓孩子的價值最大化,但這不就是拉開階級最人性的原動力嗎?
所以這社會需要的並不是改變制度,而是需要我們多幾分智慧,如果我們是成功的那一方,要明白自己的成功難免是一種幸運與環境的推波助瀾,舉個例子,黑人的身體素質非常的好,我們看NBA或各類運動都是黑人的天下就可以略知一二了,但這樣的優勢卻造就了美國黑奴的悲慘命運——商人發現黑人非常不容易生病,而且體力好,所以就從非洲把黑人運到世界各地當奴隸販售。至今,美國仍然對黑人有歧視問題,而美國這種種族歧視的歷史行之有年,也導致黑人並沒有在美國的體制下占據要職,多數黑人沒有任何向上發展的管道,這種體格優勢很湊巧的在歷史的鋪成下變成了一種不幸。而同樣在台灣與美國長大的孩子得到的教育資源和機會甚至薪資都完全不能比擬的。
如果我們是比較不成功的一方,我們也許也可以釋懷一點,並不是自己不夠努力,而是我們分配到的資源與機會本來就不平等,這種不平等最可怕的差異是在於選擇,有資源的人相對能得到更精確的資訊幫助他們做出對自己有利的選擇,而沒資源的人基本上只能瞎子摸象,或憑藉有限的資訊做出不那麼差的選擇。為何有些人的媽媽會告訴你畢業後去學水電工,有一技之長養活自己?有些人的媽媽則給了你一百萬說試試看怎麼學投資理財?
作者分享了一種自我對話的方法,讓我們可以克服焦慮,並培養更堅韌的心靈。
有些方法我們可能早就聽過了,但身為社會心理學家的作者,能從科學的角度給予這些方法更有說服力的論述。
本書尤其適合凡事講究邏輯的理工人,舉個例子:很多直腸子的男人無法明白為什麼跟生氣的女朋友講道理是徒勞,多半是在無數次爭吵後,才選擇妥協和退讓。作者便把問題拆解成“情感需求”與“認知需求”,“情感需求”是源自我的大腦種感性的部分產生出的各種情緒,如憤怒、恐懼、愉快、愛與安全等等。這種情感需求是生物的本能,是幾千萬年烙印在基因裡的機制,幫助我們避開危險或延續生命等等。而“認知需求則是需要後天學習的非本能思維。例如考試當下帶來的壓力會讓我們很難專心寫試卷,而壓力這個機制是我們老祖宗用來面對生命威脅的,用在考試上反而容易造成反效果。這時,雖然“認知需求”是冷靜並精確地解答試題,但我們往往無法在情感需求被解決前,好好地處理認知需求,如果我們懂得自我對話,我們要讓自己知道”壓力“是沒幫助的,先讓自己處於安全的狀態,例如用書中的”看到大局“方法,告訴自己:「考試只是人生的一部分,就算這次考不好,我還是可以再考一次,所以別太緊張,好好面對當下的問題才是最重要的」,當情感需求被滿足後,我們才能好好處理認知需求。
所以安撫女友時,應該先滿足他的情感需求,再來處理認知需求。
另外書中提到一個觀點蠻有趣的:
「擁有某種基因不代表它會實際影響你。決定我們是誰的,是那些基因是否有被打開或關閉。」
「你可以想像DNA是深埋在細胞裡的一架鋼琴。琴鍵就是你的基因,能以各種方式被彈奏。有些琴鍵永遠不會被按下,其他的琴鍵會以穩定的組合經常被按下。琴鍵如何被彈奏,就是讓我和你不同,你也與世上其他人都不同的部分原因,這就是基因表現。細胞內的基因演奏,會形塑你身體和心智運作。」
換言之,作者想告訴我們,每個人就像是樂器,有人是小提琴;有人是木吉他;有人是鋼琴等等,我們都知道樂器有它的音色和適合的曲風。人也是如此,你應該學習如何讓你的基因演奏出一首屬於你的主題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