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是近期少數名副其實--有別於多數雖號稱武俠但拳腳場面其實甚少--的武俠小說。
主角是名有閱讀障礙的人士,習武路上遭逢諸多乖舛,隨著故事的進展,在機緣下--老實說,這段我不是很喜歡--得窺武林祕笈「絕地通天」,晉升高手之列的一段江湖過程。
作者想表達的是「勤」一字,誠如書末所言:「勤為用心之本,心為務業之源,能知勤與心之二字,可謂絕地通天。」
我喜歡這種一步一腳印勤勉向上的設定,像是--既然開頭的推薦序和作者自序都有提到,那我也跟著以黃易的《大唐雙龍傳》為例好了--徐子陵和仲寇二人的養成模式就令我相當反感(其實我對《大唐》的評價根本就不高),一流高手不應該是可以速成,奇遇太多於我而言則與作弊無異。
本書另有段對白也頗合我的脾胃。
「殺人不容易啊。大叔過往殺人無算,總以為此乃豪俠平生之快事,哪知臨到老來,越殺人手越軟。」
「為甚麼壞人能殺好人,好人卻沒法殺壞人!」「不為甚麼,只因為妳不是那種人,所以才殺不下手。再說,誰是好人,誰是壞人?」
「這小子看上去為惡不多,妳又焉知他將來不能改過?我曾殺過許多惡人,有時連我自己都不知道,我這樣做到底對不對--不過是以暴易暴罷了,我們又有甚麼權力殺人?」
拳頭大,說出的話也許大聲,但不一定就都是對的。
愈是握有權力的人應該愈要懂的謙卑。
很偉大的一群人。我佩服這樣的精神,也佩服這群人。 不過,我並不欣賞葛瑞格‧摩頓森。
相較於摩頓森一付以巴基斯坦地區穆斯林的教育興亡為已任,彷彿非他不可似的將責任攬在身上,我反而比較喜歡尚‧霍爾尼。 沒有尚‧霍爾尼,沒有中亞協會的成立,甚至可能也不會有今天的摩頓森。
同樣是做善事,感覺上,尚‧霍爾尼屬於成事不必在我的類型,而摩頓森則充滿個人風格。而我不喜歡的原因亦正在此。
領導者個人英雄式的光芒過於耀眼,對於一個要長遠經營的組織而言,不見得會是好事。如果又不懂得培訓後續人才,則更令人擔憂。
當然,可能是我誤會摩頓森了。畢竟他是本書的主角,聚光燈自然是打在他身上。 又或是受大衛‧奧利佛‧瑞林寫作手法的影響,致使我有如此的誤解。 但這仍不影響我對尚‧霍爾尼的觀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