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城無處不飛花,生活處處有提醒⋯⋯】
看了不少也編輯過跟失智主題相關的書,
對這本書的感受最深刻,
作者不愧是語言學家,
不誇飾不煽情的精準描述,
逐步如實地記錄了先生的失智歷程,
那過程堪稱是驚滔駭浪,
到了一個階段,
甚至呈現斷崖式的衰敗,
更甚的是,
不僅失智者墜落,也連帶拉上照顧者一道,
像是一種同歸於盡的意味;
閱讀此書,正是在醫院候診時,
周遭老弱占了半數以上,
不知道是不是因為這樣的情境,
當下讀起來特別有(不安)感;
總之,人活得愈久,
失去比得到的還要多,
渴望和失望的差不多,
好事壞事,沒有甚麼絕對遇不到,
狀況每天有,就看誰會中獎而已,
可以說,
根本就是一個人人有希望、個個沒把握的輪轉,
既然如此,那。。。
就繼續好好過日子啊,不然還怎樣~~
(2006.5.12)《紐約時報》 今年5月4日﹐加拿大中部曼尼托巴一位名叫大衛‧利馬(David Reimer)的38歲男子,在家自殺。 「當你沒辦法可想的時候,你做的事情不ㄧ定全都是對的。」;當傷害造成時,傷痕只能抹平,無法磨滅。 正打算寫這書心得的當晚,竟然收到一位好友來的簡訊,告訴我她的ㄧ位同事是變性人,那位變性的同事因為服用賀爾蒙的緣故,並不好受,好友希望能幫助那位同事——雖然對方並不知道她知道這個隱密。我很訝異這樣的同步,建議她或她的同事也許可以翻翻這本書。不過在得知書中的主角在本書出版的四年後,竟然舉槍自盡,也就不強力推薦了,不昰書的內容不妥,事實上這是本很有建設性、值得ㄧ讀的書,但對於一位低潮的人而言,也許吸收到的是那終究難以跨越的痛苦。 看完這書的當頭,心情還不至於沉重,但無意間搜索到這個新聞時,卻讓人感到不勝唏噓,唉!悲劇的發生有時還真是不可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