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本使用蔣日記原本的傳記」可以說是這本書最大的賣點。然而陶涵坐失良機,並未能夠開闊更深、廣的視野。陶涵在這本傳記中使用的材料,大多來自美國與國民黨,這些材料並未與中國、臺灣相關的研究成果結合,僅對一些西方流傳較久的傳記作反駁,汪榮祖也指出,他對於近年的幾本新蔣傳也沒有採用,甚至對中文、中國近代史的認識稍嫌不足。研究者本身的限制,這是陶涵這本著作的主要問題。
除了與學界脫節以外,陶涵也未對於蔣介石的思想與行為模式提出太多有價值的洞見,甚至系統性的見解。相較於1995年李敖、汪榮祖合寫的《蔣介石評傳》,陶涵對於蔣的描寫當然是更為全面了,可深入程度卻不如李、汪之傳。深度與系統性的不足,使得這本蔣傳看來不過是一本將蔣與他所經歷的事件綴合而成的著作。與其說是出自歷史學家之手,不如說是出自新聞記者之手。書中蔣形象的塑造是過於浮泛的,除了汪榮祖批評的「現代新儒家」外,又將蔣視為具有先見之明的領袖,在書中一一舉出世局最後的發展與蔣在某年所下的斷語相同。然而多少蔣的預測沒有成功呢?而世局發展演變之因,是否如蔣所言呢?這些都沒有深入討論。
儘管有以上的缺點,但作為一本較為跳脫兩岸意識形態、體系完備的蔣傳,陶涵這本書仍不失為認識蔣介石的一個好起點,呂芳上的導讀中論之已詳,不再贅述。
書中所呈現的蔣不外乎是一介武夫。他時時刻刻在打仗,考慮怎麼樣鞏固自己的地位,考慮怎麼樣跟美國取得更多的支持。這樣對蔣的描寫並不夠全面。蔣怎麼樣去推動中國、臺灣的經濟、社會發展,書中是少有討論的。包括所謂黃金十年中蔣的態度與決策,以及蔣如何面對戰後的復員問題,以及在臺灣的經濟建設。
對於蔣介石撤退至台以後的發展,陶涵給了約四分之一的篇幅。然而在他的筆下,這時的蔣彷彿只從事兩件事:內部鬥爭以鞏固蔣經國地位,外部力圖爭取美國支持。而蔣如何影響臺灣的經濟建設、政治建設,與台灣的發展有何關係,這點幾乎完全沒有論及。
大體來說,陶涵蔣傳寫得中規中矩,並沒有太多的突破,相較於個人之前讀過的兩本蔣的相關著作:李敖、汪榮祖的《蔣介石評傳》以及楊天石的《尋找真實的蔣介石》而言,這本書並不像前兩本書給予我深刻的印象。如果說一本傳記要能夠使人對於傳主有深刻的、鮮明的印象,這本傳記仍有加強的空間。從學術的角度而言,無論是呂芳上委婉的導讀,或汪榮祖找碴般的評論,都已經指出這本書的侷限。我想,在不久的將來,也許僅在十年之內,便能有新的作品突破,取而代之。
本書似乎是賴教授課堂教材的集結。這些短文作為課堂增加新知或可,但作為專書集結則有欠深度,加以賴教授文章平實,因而欠缺點可讀性。但此書卻不失為知識的水果甜點。整體而言,是符合賴教授對本書的期許的。
書中最引我興趣的是兩類文章:1)特殊的議題,例如聖經裡所記載的埃及大旱居然也可以拿來研究。如是,中國古籍中數字記載較簡的天災似乎也可以作為研究對象,只是信度不知如何。2)顛覆舊有歷史敘述的論題,例如工業革命與蒸汽機無關、美國鐵路建設初期對於經濟貢獻不大等。透過數字的實證分析,糾正過去以今觀古所造成的錯誤認知。
另外,書中提到荷蘭人在印尼實施鴉片公賣的制度,時間正好是1985年,日本在台也實施鴉片公賣,是否受到荷蘭人影響呢?老實說我對於日本人如何把西方經驗轉化應用到臺灣或韓國的殖民很感興趣,就我所見,目前中文界似乎沒有什麼專著討論這一塊。
讀完此書給人的印象是:經濟方法作為研究歷史的方式,在對於社會演變、政策規劃的議題上有著重要的實證貢獻。例如前舉第二種文章,以及書中另外提到的《共產黨宣言》何以在英國無效。歷史作為經濟學的實驗室,可以供經濟學驗證理論概念,而經濟學作為研究歷史的方法,也可以提供不同方面的實證改寫歷史敘述。經濟史因而是歷史學與經濟學不可或缺的泉源活水。
建議想了解經濟史為何物的人,或者研習經濟學的人可以閱讀看看。如果欠缺一些經濟學的知識,對於本書所講的內容可能感受不會太深刻。至於吳惠林寫的序論點不清,至多只是借題發揮,對於理解此書沒什麼用,可以跳過。
一件14世紀初發生在法國南部的謀殺案,我們怎麼會得知呢?而從這件謀殺案,我們又能得到什麼訊息?這些問題涉及了什麼是歷史學?以及歷史學的方法為何?自希羅多德以來,西方歷史的編纂方式隨著時代不同而有不同的史觀及形式,作者簡明暢快的為我們勾勒了一幅西方史學發展速寫。蘭克以後,近代西方史學可說正式確立,但其也引發不少新的爭論。近數十年來,新史學盡出,歷史已經不只是修昔底德的政治之塔,而有更豐富的面相。
歷史始於對於過去的探索,而歷史最終是真實的故事(truth story/stories),在這個過程中,我們會遇到文獻的問題、敘述的問題、方法的問題,以及如何使其彰顯意義的問題。過去是與我們如此不同,而又如此的與其自身不同。任何一步假定都可以帶我們向可能的真相前進,也可能因此遮蔽了其他。歷史方法因而是多疑而,歷史也因而是一種辯論。作者最後指出歷史學的三個目的:為了興趣、作為一種思考方式,以及作為認識自我的方式。
整體而言,該書簡明暢快,篇幅短小且如作者所期盼般充滿熱情而引人入勝,不失為一本良好的史學入門書。
《說地》是杜正勝主編的文明叢書中的一本。作者以17世紀西方地圓說傳入中國的過程為切入點,探討文化交流中,傳入者以何種手段試圖將知識傳入。而傳入新知識的文化中,接受者如何將其與本身的文化連結而加以安置?而不接受者,又如何駁斥之?西方的傳教士試圖以中國傳統詮釋上帝與科學,而中國的士大夫也以同樣的方式將西學納入中國的文化之中,而其中無傳統文化支持的部份則被遺棄。
作者藉此案例指出,文化傳播從未出現像教科書般簡單平順的過程,而往往更為複雜。西方知識之所以成為現代中國的主流,與其說是真理取得勝利,不如說是舊文化的結構以及其捍衛者消逝的結果。如同文明叢書的其他著作一般,這本書提供了我們一個具啟發性的歷史案例,用簡短的篇幅向我們說明了歷史的複雜性,推薦給對人文及社會科學有興趣的高中生閱讀。
這是一本批判偏見如何透過科學的偽裝而成為「真理」的書。Said 在書中對於英法美三國自拿破崙以來的東方學進行批判,指出其中的假科學,真偏見,並且指出這樣的偏見是怎麼樣持續的自我繁衍。
這本書的定位應該是給西方,尤其是西方的東方學精英閱讀的,在書中,他依據自己的論述而隨之引錄各作家片段,其實頗像他自己所批判的「邊泌式全景塔」。對於這些作者不熟悉的讀者,其實很難去評斷他所論是否正確。Said 在每一段並未做出明確的結論,而是描寫他所謂的東方主義如何呈現在這些作家、學者的文章之中。而主要的論點,早已在緒論中就已經提出,使得整本書看似緒論的註腳。從一個習慣史學論文格式的人來看,Siad的論述稍嫌混雜。
最後,整本書的翻譯其實大有問題。有不少標點更動(尤其是句號換成逗號,使得文意判讀上出現問題)、以及譯者自己增補的情感論點(例如將提出意見改成提出異議,或者將原本作者加強的字眼漏掉,甚自己增添加強字眼)。許多誤譯存在(當遇上加強字眼時更明顯),舉例而言,頁345中「穆斯林一向把伊斯蘭視為阿拉伯的 聖地 」,原文為 genius loci,意為守護神或一地之風氣,此處明顯有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