咻一下看完了,不過接近後段有一整章我看得很隨便,雖然懷疑是否因為個人畢竟不是太熱衷打電動而有這種作業感,只是為了看到結局撐下去而非享受過程,但想想所有的小說都是面對這樣的挑戰,所以可能我(1)沒有完全買單這個故事的敘事、或(2)讀太快了、或(3)好評太多期待過高。還是蠻喜歡描寫這三人關係的段落。
可以理解本書受人喜歡的點,比方就連我這麼一個沒在打電動的人都可以讀出遊戲發想和元素的趣味所在,解決方案真的是很聰明的反轉設計,但我多半時間都挺不喜兩位主要角色,只淡淡覺得就是聰明又幸運還不愛溝通的混蛋。個人體趕最討喜的角色先被笑無聊,接著死掉了,這難道是什麼呼應莎士比亞的結局嗎?
啊,還有多弗究竟為什麼有這麼多戲份啊好討厭跟十幾歲女學生亂搞的中年男子一直出現,我看得超心煩。
故事圍繞著身為作家的慶荷和從事拍攝工作的仁善展開,慶荷自從寫過四三事件(還是光州事件呢)的書之後,幾乎無法維持正常生活。也因此想取消幾年前和仁善討論過的合作案,然而就在這個時候,仁善因為意外受傷送醫,慶荷為了救援被獨自留在濟州島的小鳥,冒著暴雪前往小島上的家。
故事線大致就是這麼單純,但重點可能是在所有過程中不斷閃現的回憶與訪談記事。
仁善的父母——尤其是母親,也隨著文字的推進,從一個會睡在鋸子上逃離惡夢的老太太,變回牽著姊姊的手在操場上尋找父母屍體,前往礦山試圖拼湊家人遺骨,勇敢而執著的濟州女子——或許更正確的詞是愛。即使會化成石頭,仍然不停回頭看著,想從時代洪流中撈取的,或許是所謂的真相與和解,也可能只是放不掉那一撮足以讓自己繼續呼吸的燭光。
讀過少年來了也看了一點點濟洲四三事件的報導,多少預想過這本書的樣子,難受還是很難受,但真的就像作者在後記寫的:「記得幾年前有人問『下次要寫什麼』的時候,我回答說希望是一部關於愛的小說。我現在的心情也是一樣的,希望這是一部關於極致之愛的小說。」讀的過程又冷又痛,但讀完之後留下來的餘味確實是愛。
死對頭間諜兼前男友破鏡重圓的故事,而且雙方所屬陣營和外表一望即知米露,還去巴黎出任務,cliché 一次點到滿,除了男主角之二年過四十還狂吃甜點卻有腹肌太不合理之外,讀了兩三次還是覺得挺好看。可能兩個主角在刻板印象點滿之後還是有一點屬於作者獨特的柔軟,想到前陣子看完熱門書之後忍不住抱怨我再也不想看一些缺乏同情心與溝通能力的 a-hole 的故事,想想三英吋可能正好相反,伊森是個有點缺乏警覺心的傻瓜,但也是個有理想的好人:
「那或許是你入行的契機,卻不是你努力到今天的唯一動力。你曾說過,希望世界因為你的作為有所不同,無論改變多麼微小。你想要減少世上的威脅與恐懼,想要你的家人、所有你重視的人永遠不知道你的工作內容,想要每一次回到家,笑著聽他們說起最微不足道的生活瑣事。」
「我不是第一次聽見有人那麼說,卻是第一次不覺得那是在說大話。伊森,不要因為別人的墮落放棄你的理想,多考慮一夜,別在情緒當中匆促做決定。」
大概我骨子裡是個無可救藥的浪漫主義者,也打從心底相信「真正的現實主義者,是在世界當中不斷看見希望,而非相反。」所以真是挺喜歡伊森這個角色,加上還有黑貓出任務+10分,有貓 is 讚。表兄弟兩一起守護壁紙和地毯也非常振奮人心!
浪漫、快樂、甜,角色我都喜歡,小細節堆疊出的角色很讓人喜歡,而且情節的緊湊度剛剛好,同時還不忘談戀愛與打砲,讀起來很爽快的作品。
這個故事我是先在大B上看過連載,發現要出書了立刻下單,買來之後也看過不只一次,很高興現在有了電子書想到隨時可以重看(每次只是稍微翻翻結果又重看一次的人)
偷貼一下電書沒有的作者後記(可能有雷)
「一開始真的沒想到整篇故事會超過二十萬字,因為亞卡之虎的劇情非常簡簡單,兩位主角認真談戀愛,最後幸福在一起,其他種種都是助力、推力、催化劑,我想_____(防雷消音)在被幹掉的時後應該有種被雷劈中的頓悟,發現自己的野心、努力、甚至出生的意義都是為了成全主角們的戀情,然後在大叫著『NO--』的同時灰飛煙滅……亞卡之虎大概就是這樣的故事吧!」
談戀愛我看得很開心,看到忍不住揪心或微笑的故事總是令人覺得生活美好,而且這個故事雖然以愛情為主軸,但我每次重讀這個故事就會感覺到背後那個不太搶戲的科幻世界其實架構挺不小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