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唸歷史系的時候,已經知道黃仁宇是一位爭議性很大的人物,確實有不少學界中人不屑於他的「大歷史觀」,甚至為此逐字逐句、逐個註釋仔細批判。我們都知道黃仁宇在試圖出版《萬曆十五年》時陷入同時被商業和學術出版社退稿的困境,學者的批判主要是該著相對於嚴謹的史學論著而言,不那麼「一板一眼」,沒有引言、問題意識、總結(等等)的文學式書寫。與此相關的是,自從西方史學以蘭克的史學理論為宗(近代中國引進並和清代樸學傳統有意無意間結合),那種枯燥無味、有如八股文起承轉合般的考證式史學,再加上成千上百的註釋,使歷史這門學問逐漸遠離普通讀者。
然而可悲的是,即便《萬曆十五年》出版後成為那隻「漏網之魚」,卻未能為史學界帶來太多改變,史學界對「外行人」的傲慢依舊,所謂「歷史普及」的作品往往還是採用歷史學者自以為的「淺白」書寫,豈不知乾巴巴的敍述對普通讀者而言毫無吸引力。個人雖然也出身於這個「訓詁」系統,仍覺得黃仁宇無愧一代宗師,主要是將歷史片段寫得如此扣人心弦、發人深省的學人,實在是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