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年Olympus前執行長麥可.伍德褔特揭露Olympus內部醜聞是很有名的事件,畢竟Olympus先是找了一位外國人當執行長,這在保守講求和諧的日本企業會任用外國人是相當罕見的事情,而這位外國人卻有因為揭露假帳而被董事會解職就引起更大的風波,在外部壓力下導致董事會重整並揭露醜聞;而我是在看完公視撥出這事件的紀錄片「武士與白癡 (Samurai and Idiots The Olympus Affair)」後,到圖書館借這本麥可第一手紀錄事件的書來看。
紀錄片是從周刊《Facta》報導揭露Olympus巨額併購沒有價值的外部公司,甚至還需要付給已併購公司高額顧問費開始,再帶入一些麥可的採訪以及後續的影響,主要是從外部第三者的角度來看這件事,節奏相對緊湊甚至有些衝突,因為在談判過程中還有疑似黑道的介入,讓他害怕覺得會威脅到他的人身安全,本書則是麥可第一人視角的描述從他怎麼當上執行長,以及他是如何面對《Facta》報導並決定與董事會攤牌,最後被解職後是如何從外部與公司對抗,最後終於揭露真相,比起紀錄片是更詳細並可知道當時他個人的想法與掙扎取捨。
在這邊簡單講一下Olympus的巨大虧損是怎麼來的和董事會是如何隱藏的,一切都還是要從1985年的《廣場協議》開始講起,因為《廣場協議》迫使日幣大幅升值,造成Olympus海外獲利銳減,1985年有68億日幣的獲利,隔年則只剩31億日幣,在無法從核心的醫療與消費電子產品獲利情況下,迫使當時Olympus下山總裁開始依賴高風險金融投資商品的獲利,但在日幣資產縮水情況下自然造成大量損失,但下山總裁並沒有選擇認列並清算損失,而是選擇隱藏損失。但到了90年代面臨會計法規的變動,以往可以依據原始購買價格來評估資產價值,在新會計標準「市值計價法」上路後,這些金融商品虧損就無法隱藏而需要處理。董事會的處理方式就是以帳面價值賣給外部基金,這樣這些金融商品就能以帳面價值認列而不會有虧損,但這種情況下外部基金就需要有與這些金融商品帳面價值相當的現金,因此就需要建立將錢送到外部基金的管道,也就是為什麼需要要以巨額併購外部的公司,最後這些高於市值的溢價就可以被列為「商譽」,後續就可以將虛胖的價格也是虧損逐年攤提消滅。
最後提一下本書封面的設計,正面封面是微笑的麥可側臉,背面則是同樣的側臉臉部卻刻意調暗模糊表情,因此將書本攤開時就會是兩人面對面,也是要表達麥可需要面對公司的陰暗面,攤開後會有種恍然大悟的感覺,那就是好的書籍設計。
山茶花文具店是一間兼營「代筆人」的文具店,所謂「代筆人」就是幫忙客戶寫字的人,主角鳩子繼承了前代也就是她的祖母的業務,這是高度客制化的工作,因應不同的收件對象要給予不同的印象,在下筆前要先收集好寫信與收信人的資訊,要進入寫信人的心理才能寫出貼近寫信人心情而適當的信,光是使用的筆從鋼筆/原子筆/鉛印/玻璃筆/羽毛筆/毛筆到有,並且使用不同的用紙與信封,甚至連郵票都會考慮進去,因為收信人收到信時的第一印象就從信封開始,而郵票也是構成信封外表的一個重要元素,這點我有類似經驗,以前網拍寄到家的時候,如果有好看的郵票我也會剪下收藏,不過現在大多是用郵資貼紙,好看的郵票就很少了。
劇情主要是回憶過往與上代的點滴,去描寫鳩子如何變成這樣的代筆人,以及當下接到的各個案子,再佐以與鄰居芭芭拉夫人的日常生活,描寫得很有日常感,分四季時間順序推演劇情,算是比較有進展而非一個接一個案子的寫法,日常生活與鐮倉地區的細節寫得很好,日常生活感有出來,小說爆點是上代寄給筆友的信,爆出上代對於鳩子並不像表現出來的那樣冷淡,但總覺還是平淡了些,可能是作者刻意把本書風格弄得平淡吧。最後感情線有些意外,男爵和胖蒂剛認識沒多久就要結婚,鳩子還被示愛,這兩段突然冒出來就蠻突然的,而原本我以為芭芭拉夫人會過世而灑狗血,因為書中她有感冒身體不適,還有感慨人生覺得當下最幸福,不過沒事就好,那本書最好也不要出續集,不然她可能會被拿來當劇情的爆點。
而本書可以感受到台灣出版社的用心,書中的各封信都有以書中描寫的各種不一樣的筆跡印出文字,甚至連淚水暈開字與小朋友畫的彩虹都有重現,雖然用與敘述同樣的字體帶過去也不會妨礙閱讀,但這樣做能讓讀者更進入書中世界
台灣書籍翻譯史在早期,也就是國民政府來台後,許多外國翻譯作品的譯者是一筆爛帳,原因有許多,一是台灣本土學者多是學日文,將外文翻譯成中文的能力較弱,因此普遍都是採用大陸學者的作品,但這些學者可能在國共內戰後留在大陸,因此這些「附匪學者」的名字自然就不能搬上台面,譯者名不是用出版社名義像是「本社編」,就是像「吳明實」這種「無名式」的諧音。二來是當時出版界也沒什麼版權觀念,看到書好賣就也跟著出版,這種狀況譯者是誰也不重要,就亂套一個上去就好,反正讀者也不太在意,也造成了同一時間同一本暢銷書,明明內文看起來是同一譯者,卻掛上不同譯者的奇怪狀況,賴慈芸的這本《翻譯偵探事務所》就是要解決這些古老的懸案。
介紹一下作者賴慈芸,她是師大翻譯研究所的教授,求學過程中是從外文系轉到中文系,所以中英語文能力均佳,但比對原文與中文小說時,發現了前面所提到的許多問題,這個契機也讓她決定投入探查翻譯界各種的真相,而書中我覺得最有趣的是她探查電影《小畢的故事》中小畢看的《查泰萊夫人的情人》是哪一個版本,有種《古書堂事件手帖》栞子小姐查案的味道,也因此賴教授說是翻譯偵探真的不為過,另外國防部出版的《伊索寓言新解》超譯《伊索寓言》也很有趣,各篇寓言後面都有個新解,大都是在罵中共的,篇幅還會比原本的寓言還多,明顯就不是給小朋友看而是給軍人看的。最後附一下各篇章的大標:「獨裁秘辛之卷」「偷天換日之卷」「高手雲集之卷」「追憶再啟之卷」「娛韻繞樑之卷」,每篇章開頭都用黑底白字做為開頭介紹,讓人稍微感受到當年出版界的壓力,就像是是跟著作者導覽經歷了那段歷史,從戒嚴走到了開放,在這些翻譯書中留下了痕跡。
看書名就覺得是很有趣的一本,先介紹一下作者好了,鹿島茂是日籍法國文化專家,最早我認識他是看了他的《明天是舞會》,書中有趣的文字與豐富當時的仕女插圖讓我印象深刻,如果想更進一步了解他的話,可以參考辜振豐為他寫的介紹
講回本書,書名《古書比孩子重要》聽起來有些誇張,不過其實只是改自於太宰治的名言「要知道父母比孩子更重要」,而他也沒有真的對孩子做什麼不好的事情,只是因為汽車太小買了體績較大的叢書後車內空間不夠,雖然考慮讓太太帶著孩子搭火車回飯店,但最後也只是回程路上讓孩子坐在書籍上,會這樣也是因為在法國鄉下遇上了他找了很久又便宜的古書,而鹿島茂也自豪的認為對孩子教育成功,因為他告訴孩子爸爸買書是為了寫作養活家人,這樣孩子對於爸爸對於古書的狂熱就比較能夠接受,甚至在古書店內聞到皮革味還會主動告訴爸爸這邊有好書。
書中內容就是這樣以他個人經驗出發來介紹法國古書珍本與市場,法國書籍市場發展久遠且完整,不管是古書店或是珍本都有很完整的分層,珍本在市場上不少見,但價格能不能負擔就又是另一回事,而買古書就像買其他古董一樣,有趣的地方就是在於看人怎樣撿到便宜又怎樣的看走眼,且鹿島茂真的可以說是買書買到走火入魔,本書的中段還說受惠於前輩的購買原則:1.限定收藏的領域 2.設定購買單件的上限 3.耐心等待適當的目標出現。他在巴黎生活時還能遵守這些原則,畢竟是拿公費出國買太多會影響到生活費,但回到日本後,古書店會寄目錄與各拍賣會資料給他,如果是找尋很久或便宜的書他就會不小心手滑傳真下標,沒標到就算了,如果真的標到就只能借錢付款,買書買到需要抵押房子來買也是奇人,他就只能寫這些書來賺些稿費來還錢,但要寫書可能就要再買書,就這樣陷入了惡性循環,當然對於我們讀者來說是好事,就可以有這些富知識性且有趣的文章可看。
最後講一下鹿島茂變成西洋古書收藏者的經過,他任職於東大時可以利用教授權限建議學校買書,他也真的做過一次讓學校買珍本書,但是當珍本書蓋上圖書館收藏章再到他手上時,他頓時覺得那本書失去了光輝,失去在市場上流通的機會,就如同失去生物被製成標本失去生命一樣,從此對於古書他是能買就買,雖然這多少也是開脫為什麼買那麼多書的理由,但這和其他藝術品進到博物館後失去意義的說法可說是一樣的。
很有趣的書名,原英文書名是《Primates of Park Avenue》也就是「公園大道的靈長類」,會取這樣的書名是因為作者有人類學的背景,因此就以人類學的角度來分析側寫曼哈頓上東區貴婦們的行為與心理,她會搬到上東區也是受到911的影響,一來遠離廢墟二來就近夫家,從此開啟她的曼哈頓貴婦田野調查之旅,她還稱中央公園叫大草原,並以中央公園為界分開東西南北,但沒想到光是找個房子就是大工程,因為大部分都是「共有公寓」,因為是大家共有,所以新成員要加入就要接受身家調查把各種私人資料如職業收入等等奉上,好不容易找到房子後就要搞定孩子的學校,且和日本一樣要從幼稚園就開始,原本她只想把孩子送到公立學校,但是身邊的人都叫她送私立的,因為傳統與人際關係讓私立學校的學生比較容易進入好大學,甚至孩子讀什麼幼稚園還會影響父母在別人眼中的地位,也決定了能夠接觸到怎樣的家長群,能念高級幼稚園的家長不是有錢人後代就是銀行高階主管,這些人自然大都眼高於頂,身為新加入者的她不可避免的會被原來的團體排擠,打招呼沒人理被當隱形人一樣,孩子也沒有朋友找去家玩,最後就她的說法和猩猩的社會一樣,某次酒會她與另一位爸爸調情搞曖昧,那位是某銀行帝國的繼承人,從此之後她就受到其他家長的接受,開始被接納為團體的一份子,看到這邊,我覺得那些人實在是夠了,就像女高中生一樣搞小圈圈,且還會影響到孩子實在是很不好。
之後就是對紐約貴婦們的觀察了,她覺得很奇怪為什麼走在寬敞的人行道上,會有拿著名牌包的貴婦故意撞上來逼路,後來發現那種是一種族群內高位對於低位的示威,因此她就需要一個鉑金包來武裝自己,說到愛瑪仕的鉑金包就會說到雖然一個要天價,大概要一台國產車的價格,卻是有錢也不一定買的到的,原本作者對於鉑金包的渴望沒那麼大,但是長時間下來光是看著別人有自己卻沒有就受不了,而她也常上愛瑪仕網站看最新款的鉑金包,就她的講法就像是在看女人的A片一樣,最後是她先生到東京時買給她。而她也開始上健身房,因為紐約貴婦除了全身上下的名牌以外就是每個人都保持著完美體態,要做到就要上健身房,在健身房運動的貴婦像瘋狂般的狂練就是要保持身材,看她的健身菜單覺得真是辛苦。
書中最後是她在高齡40後非預期的懷孕了,雖說是高齡產婦但和先生討論後決定還是要生下,但還是產生意外小產了,對於準備迎接新生命的她們自然是難以適懷,但她發現在她遭遇不幸時,原本那些充滿敵意的貴婦們紛紛展現了同情心,裡面不乏有些人是有類似喪子經歷,也證實了人類學近期的發現,人類是相互合作的養育者,核心家庭獨自扶養孩子是近代很短時間內才發展出來的狀況,一群人一起扶養孩子,也因此發生不幸時也會互相撫慰。
本書文筆流暢,看下來就像是在看小說或電影一樣很具有戲劇性,某種程度也是滿足大家對於上流社會的好奇,但在 英文書評網Goodreads上的分數只比3分略高,因為很多人反應書中誇大了紐約貴婦的行為,也是順著大眾期待而扭曲了事實,但不管怎樣都可以找來看看,除了娛樂性以外還能有些人類學的知識收穫。
作者走路痛是近年來發了不少有趣影片的YouTuber,他發過比較有名的影片有:邪神默娘の奇蹟改造王、玩爐石的三個理由、特攝片神作「舞法天女」等等,不過一開始他做影片只是想宣傳他的小說,是的~他是以小說家出道的,他的作品就是這本《獅子與火龍果》,這本書的宣傳文字是:「吼如神,痴如狂,見證萬獸之武道!顛覆 × 熱血 × 電影級 野獸派武俠誕生!」,嗯~果然和他影片的風格很像,看著文字都可以想像他念出這段的聲音了。
本書實際上看起來也的確是蠻熱血的,主角是隻很衰的獅子,衰到需要跟眾強者對戰才能活下去,像是老虎、蟒蛇、猩猩、鱷魚與棕熊等等,等下~活在草原的獅子怎麼會遇到叢林老虎?因為這是頭走投無路的獅子,從非洲草原自暴自棄走到亞洲叢林,好吧~作者說了算,而這些動物間的對戰就像高手過招一樣,出手前觀察謹慎,出手時卻是風馳電掣,且不同動物有不同戰鬥特性,像是獅子的「讀勢」、老虎的「觀形」、棕熊的「聽勁」,甚至大絕都還有名稱像是「渾天一吼」「滅耳鬼嘯」「一吼千死」「萬物歸空」,看著這些招式名稱覺得走路痛真有你的,且他文字堆砌的還蠻豐富華麗,看起來腦中會浮現畫面感的。
那這是怎樣的小說?是動物武俠靈異科幻穿越虐心喜劇?照走路痛的說法簡單說是奇幻的冒險故事...什麼鬼啊,本書大半都是看這隻獅子是怎樣衰,怎樣對抗那些動物,享受高手過招的刺激感,但到了後段,真的是超展開,不是單純的動物星球小說嗎?我還因此知道了吼猴這種動物,怎麼後面會變成那樣,不過只是獅子想要吃火龍果而已嗎?怎麼會搞到世界末日!?看到後面有種吐槽就輸的感覺,放棄抵抗就順著作者看他怎麼寫了,不過這不是說他寫得不好而是稱讚的意思,還是那句:走路痛真有你的~。
最後附一下走路痛替這本書做的影片懶人包 ,就算沒打算看書也可以看影片笑一笑,這可以說是YouTuber走路痛的起點,也可以知道歹路不能走,路一走歪我們就少了一位小說家多了一位YouTuber。
抹茶糰子對於常去日本玩,尤其是去京都玩的人應該都知道她,因為她是嫁去京都的台灣女生,在網路上分享很多觀於京都的人事物,並擔任京都市與京都府的國際觀光大使,本書是她第二本著作,是介紹詳細介紹京都的書,開頭先是介紹京都的四季:春櫻、夏祭、秋楓與冬雪,照片真的拍出了京都四季的美,再來就是介紹京都的傳統、飲食與日常生活,以一個居住在當地五年以上(成書當時)的人來介紹京都是恰當詳細的,像是書中介紹祇園祭前後的各大大小小祭典就可以知道這要當地人才知道,還有就是一些她的私房景點,這些都是只是常去京都的人寫不出來的東西,如果想了解京都而只想看一本書,那抹茶糰子寫得這本《裏京都案內》會很合適,只是不要在半夜看,不然看到食物部分會餓(我就是這樣),裡面的拉麵肉食京料理看得真的讓人食指大動,京果子則是相當華麗精緻,另外我也推薦她的第一本《京都,請小心服用》,是紀錄她一個台灣女生嫁給日本男生,又是以難搞出名的京都人,可以從兩地文化的差異進而更加了解日本京都文化。
------------------------------
本文同步發表於我的Blog
"fosa的雜思錄"中
http://fosa.pixnet.net/blog/category/719760
歡迎大家參觀留言
台灣的美食很多,稱呼也很多種,但是大部份的人對於這些稱呼通常是就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反正大家都這樣叫,若是被問到為什麼叫這樣,很多人應該都答不出來,本書就是作者對台灣食物語源考察,歷史系畢業的他,自然對於考證有一定流程,且有機會接觸到許多外國人,也印證了許多食物的來源是來自海外,這也是台灣是屬於海洋移民國家的特徵之一,以下節錄一些我覺得不錯的例子:
- 「高麗菜」是和高麗蔘一樣韓國有關嗎?實際上是從荷蘭語kool轉化來的,與日本時代沒有關係,因為新加坡人的福建話也是叫高麗菜,所以就是這樣的稱呼一路向東的傳遞過來。
- 番茄台語是「柑仔蜜」,以前我就在想跟「柑仔」有什麼關係嗎?作者與中研院台文所朋友才知道原來是從菲律賓語Kamatis轉來的,再往上追朔則可追到西班牙語的Tomates。
- 「百香果」是很香的水果,但香的水果不是只是它,那為什麼只有它是以香味取名呢?原來是從英文passion fruit音譯來的,看到當下我才晃然大悟,原來啊,但最早百香果在台灣不叫百香果,是叫西番蓮,但台鳳在1960年代推出果汁時,嫌「西番蓮汁」不好聽就改名「百香果汁」,這種水果的名稱就這樣定下來了。
-
- 台灣吃牛蒡的習慣是從日本傳來,而二戰期間有些英美戰俘提到日本給他們吃樹根,根據事後研究就是給他們吃牛蒡。
- 淡水著名的小吃「阿給」,其實是從日本的「油揚(abura-age)」變來的,而「阿給」就是揚(a-ge)的念法。
- 台語麵包是叫「麥方(ㄆㄤˋ)」,吳寶春 麥方店讓這個字第一次在我們面前出現,但這個字的字源是出字於拉丁文的Panis(不是英文的XD),先傳到了日本,再轉進台灣。
- 「黑輪」不黑也跟輪子無關,原本是日本的食物「御田( oden)」,所以才取音譯念做黑輪。
- 基隆小吃「吉吉拉」就是日本的竹輪(chikuwa),會是長條狀中間是空洞的,是因為製作過程是將魚漿等材料裹在棒子下去火烤,成型後抽出來就是長條狀中間空洞,且表面焦黃皺皺。
- 「冬粉」是因為在冬天做的才叫冬粉嗎?但是夏天也能做啊,主要就是有風吹乾就好,實際考察後發現源由應該是山東的「東粉」,而這點也受到證實,老一輩台南人小時候大人的確是叫「山東粉」的
- 「大陸妹」為什麼是蔬菜名,最早台灣有茼仔菜(e-a-tshau),茼不好寫所以很多菜單就寫做A菜,而有些地方則叫做妹仔菜(me-a-tshai),後來從大陸引進茼仔菜,就叫做「大陸妹仔菜」,之後就更縮稱為「大陸妹」了。
- 台灣凍頂烏龍茶是大名頂頂,但「凍頂」是什麼意思?是茶樹要受凍長出來的茶葉才好喝嗎?當然不是,茶樹雖然喜歡低溫但卻不能受凍,凍頂茶是南投縣鹿谷鎮凍頂山產出來的茶,那凍頂山為什麼又叫凍頂呢?以高度來說並不算特別高啊,原來是從客家話中「崠頂」而那,那是山頂的意思。
------------------------------
本文同步發表於我的Blog
"fosa的雜思錄"中
http://fosa.pixnet.net/blog/category/719760
歡迎大家參觀留言
書名:我們曾是公民:只來了一半的末日
作者:詹姆斯.哈維.康斯勒 譯者:黃思瑜
出版社:木馬文化
ISBN: 9789865829636
出版日:2013/10/23
會有什麼比世界末日還可怕,那就是「只來了一半的末日」,這句話是本書的副標題,不過本書氛圍倒是沒那麼可怕,在不明原因導致文明崩潰後,由於石油的匱乏,首先面對的問題就是因為沒有汽油與輪胎導致交通不便,讓各地往來時間變長,對外聯絡變少而鄉村內的對內聯絡變多,因為每個人無法獨活而都需要別人的幫助,主角羅伯原本是位在軟體公司的主管,長期在美國飛來飛去,但災難來臨後攜家帶眷回到岳父的家鄉鬱林鎮,卻在後續的疫情失去妻女,兒子也為了「看看世面」而離開家裡,讓羅伯只能學習木工當個木匠與其他人互助。而鎮上除了單純生活的鎮民,還有聚集惡棍的武裝集團、獨立鎮上自給自足且擁有許多手下的農莊主人以及從外地來到鎮上的宗教集團,故事就在這些不同團體互動下展開了。
本書雖然有點厚度,但讀起來相當輕鬆有意思,會讓人一直看下去想知道後續會發生什麼事,而書中還有放置了思考政府失能後公民的意義在哪的概念,以及人們在面對那種極端狀況時對宗教的看法,不過都是輕輕帶過,就是在故事角色的言談之中提過而已,另外就是這種情況下的男女關係,因為生活回到原始簡單,男女關係也是如此,這部分倒也蠻意思的。最後提一下作者先前的作品是《沒有石油的明天》,因此這本小說算是他想想中的「後石油年代」,為了強化自己的論述並加強讀者的想像而這了這本小說,也算是奇人一位了,且小說寫得還蠻不錯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