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地理雜誌2023年05月號

4.7 / 10
  • 語言:繁體中文

與大象為鄰的生活
大象正持續面臨各種威脅,要拯救這些大型哺乳動物,我們可能得更加認識牠們。由於城市不斷擴張發展,亞洲象的棲地變得破碎,而且時常與人類的生活範圍重疊。過往我們對亞洲象的認識並不多,如今專家們正在積極填補這段空白,以面對與人類生活逐漸變得緊密相連的亞洲象。
撰文/斯里納特.佩魯
攝影/布蘭特.史特頓

神奇又神祕的黏菌
這種神奇的生物色彩繽紛,而且會噴發孢子。
撰文/瑪雅.維-哈斯
攝影/安迪.山茲

泥巴製造
在西非,一種傳統的建築材料正在回歸,並且能幫助現代建築保持涼爽。
撰文/彼得.施瓦茲斯坦
攝影/摩伊西斯.薩曼

極端環境全年紀錄
暖化正逐漸影響挪威的峽灣與動物群。
撰文/妮娜.斯托克利克
攝影/史蒂法諾.翁特西納

地底洞天
斯洛維尼亞的喀斯特洞穴光彩奪目。我們回溯了其發現過程。
撰文/馬可.西米奇
攝影/皮特.格岱

 

【編者的話】

《國家地理》雜誌中文版總編輯 李永適

記得林旺

很少有哪種動物能像大象一樣,引起人們的好奇、興奮與敬畏。我們常用溫和、優雅、聰明這樣的形容詞來描述牠們,在動物園裡,大象總是明星物種,就像臺北市立動物園曾經的超級明星林旺。
但大象真的是這樣的動物嗎?本期雜誌記者斯里納特.佩魯與攝影師布蘭特.史特頓走訪了大象的原鄉,揭露了大象面臨的生存危機。在亞洲,人象衝突的發生主要因為人類開墾區域不斷擴張,造成大象棲地喪失或破碎化。關於科學家與保育人士所做的努力,我們邀請讀者閱讀這篇特別報導以獲得更多資訊。

就像許多生活在臺灣而年紀稍長的人一樣,我對大象的最初印象來自動物園裡的林旺。亞洲象林旺原本生活於緬甸,被馴象師馴化,先是為英國人搬運物資,再被日軍擄獲,後又被孫立人的滇緬軍收編,最終隨著孫立人部隊來至臺灣,經過一番輾轉最終在1954 年落腳當時的臺北圓山動物園。自移入動物園的當天起,林旺就成為動物園最受歡迎的明星。

然而亞洲雄象每年有一至兩次的狂暴期,林旺在一次撞傷工作人員之後,便被戴上腳鐐,從此一戴就是25 年。期間據說林旺曾出現明顯的刻板行為。報導還指出由於林旺被診斷出腫瘤,當時園方缺乏大型動物麻醉的資源與技術,在無麻醉下進行手術,此後林旺「心性大變」。我不記得見過林旺多少次,但是印象中每次見到林旺都讓我有幾分困惑,那隻龐然巨獸固然讓人敬畏,但牠的狀態顯然不像各種宣傳所塑造的那樣,牠看來並不像是英雄、老兵或爺爺,只像一頭坐困愁城,似乎放棄希望的困獸。

2003 年,年邁的林旺過世,牠始終是動物園最受喜愛的動物。死後屍體製成標本,依舊佇立在木柵動物園內供人瞻仰。然而我始終懷疑林旺所被賦予的意義與寵愛,多少成分只是人們主觀的投射,而多少是這頭經歷各種風霜折磨的巨獸真實的寫照?

今日我們對動物的生理、習性、行為都有了更深入的了解,無論對圈養還是野生動物,都有更加客觀的指標來判定其狀態。在林旺逝世20 週年之際,或許我們也藉此提醒自己,動物的福祉必須考慮牠們主觀的感受,而不全然在人類一廂情願的情感投射與意義賦予。

    還沒有人寫書評喔,快來寫第一篇書評吧!

會員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