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地理雜誌2022年09月號

4.7 / 9
  • 語言:繁體中文

找回星空
長年住在都市裡的人,可能對於灰濛濛的天空和勉強才能看到數十顆星習以為常,而不知在自然夜空中,人類肉眼可以看見大約2000顆星星。光害不僅奪走星空,也對人體健康與生態環境造成危害。但是有一群人為了守護不受光害干擾的原始夜空而努力,也讓我們重新思考如何善用照明,才能重新看見美麗的星空。
撰文/居芮筠
攝影/陳郁文

社區守護者
在美國這個政治分裂的時刻,有些人無私地站出來擔任志工,將國人團結在一起。
撰文/蕾貝卡.李.桑洽斯
攝影/安卓雅.布魯斯

看不見的大千世界
森林中看似不起眼的土壤裡,充滿了各種奇幻的微型生物。
撰文/費瑞斯.傑伯
攝影/奧立佛.梅克斯、妮可.歐塔瓦

拯救葉門的歷史
在戰爭的威脅下,歷史學家和考古學家正努力保存葉門豐富的古文物。
撰文/艾歐娜.克雷格
攝影/莫伊賽斯.薩門

屬於大家的海灘
在孟加拉一處綿延將近95公里的天然沙灘上,來自各地、各種身分的遊客在此悠閒漫步。
撰文/妮娜.斯托克利克
攝影/伊斯梅爾.費多斯

 

【編者的話】

《國家地理》雜誌中文版總編輯 李永適

從兩年前成為一個重度天文攝影迷以來,我有兩個最深刻的體悟。一是夜空不是一片漆黑,而是充滿了讓人驚奇不已的天體;二是在臺灣要找到光害低,而且適宜天文觀測和攝影的地方真是非常困難。

我曾以為光害就是我們身邊眼睛看得到的光源,例如路燈、看板等。但是走到都市附近的郊區,才發現即使身邊沒有這些明亮的光源,遠處的天空仍然會亮得讓人看不見夜空。這是因為向上逸散的光源集中起來影響範圍極大。例如在臺灣最北端的海岸,即使走到沒有路燈或住宅燈光的暗處,向南看台北市的光害仍然能夠亮得讓人看不清南天星斗;在臺北市南邊的烏來,儘管附近光害尚小,但遠處市區的燈光仍能讓人肉眼幾乎看不到北極星。

意識到光害影響後,我也開始注意到許多路燈的設計不僅不能讓夜間駕車更安全,反而因為角度不當或亮度過高,造成駕駛視線的干擾。例如上坡道路上過亮的LED 燈,常讓人看不清對向來車,又如家門口的路燈,在我晚上倒車時剛好射入眼中,讓我根本看不見車子要退的方向,甚至經過的車輛。

但光害的影響絕不僅僅是對觀星人不友善或一些生活上的不方便或不安全而已。正如本刊主編居芮筠在本期封面故事中報導的,科學家已經發現光汙染的危害不僅影響人的新陳代謝,甚至對其他生物造成危害,近年來全球的昆蟲大量消失,光害就可能是重要原因。此外, 康乃爾大學鳥類學實驗室2019 年發布的一項研究指出,在美國,每年因為都市燈光造成鳥類誤判方向或撞擊建築死亡的鳥類估計高達3 億6500 萬到10 億隻。在候鳥遷徙路線上的芝加哥、休士頓和達拉斯尤其是大量候鳥的殺手(而臺灣也位於重要候鳥遷徙路線上)。2020 年學術期刊《自然.生態與演化》刊出的一份報告匯總了126 篇相關研究,指出人工光源改變了動物和植物的繁殖週期、授粉、行為和活動模式(包括日行和夜行性生物)、被捕食者捕獲的機率,以及賀爾蒙的分泌等。報告指出,儘管少數物種因此受益,但對絕大部份物種來說(包括人類),影響都是負面的。

光害的問題並不難解決。只要改變照明的方式,降低光害就可以得到立竿見影的成效。然而難以改變的是人們愈亮愈好的觀念、公部門發包公共建設的習慣和立法者的重視。我們希望這篇報導能夠讓更多人理解光害的危害以及熱心投入光害防治的先行者的努力,同時進一步支持降低光害,一起找回我們失去的星空。

    還沒有人寫書評喔,快來寫第一篇書評吧!

會員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