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集,書的遊樂場
文:石芳瑜
市集,作為一種買賣的形式,它隨興散打,帶著一種吉普賽的流浪與浪漫氣息,在城市或鄉鎮的一角熱鬧綻放,宛如一個個遊樂場、一場場嘉年華。
關於書的市集,最早多屬舊書,比如早年的牯嶺街,一九四五年日本人戰敗,陸續撤離,留下了難以攜帶的書籍、字畫,形成牯嶺街舊書攤的雛型。起初六、七個人沿著日式房舍的圍牆外擺地攤,慢慢越聚越多,大家搭棚設架,榕樹下掛滿字畫,五○、六○年代,這裡形成一整條街的市集。一直到一九七四年,政府為整頓市容,才將這些書商遷至光華橋下的光華商場。
滄海桑田,如今光華商場也拆遷了,牯嶺街只留下幾家舊書店,而近年來,此地每年又衍生出書香創意市集,再現熱鬧風華。
這一期市集專輯,我們邀請了這幾年參加許多市集擺攤的奇異果文創劉定綱,為我們報導「牯嶺街書香創意市集」,此外由編輯黃海頤報導這一次在顏氏牧場舉辦的「島讀市集」,這是由友善書業合作社所創辦的活動,目前也是讓書店們有個機會在戶外相聚,增加與各地民眾互動的機會。嘉義的「書式生活」則是嘉義的書店們自發性發起的市集,幾年來書店們擦撞出許多創意的火花,更培養出深厚的感情。此外,台南的「時之河」在今年的世界閱讀日中舉辦了「河邊書市」,我們也請他們寫下了當初的浪漫想像與初體驗。而今年花蓮又誕生了第一個與自然環境結合的閱讀書市集「保安林市集」,也吸引了全國各地許多獨立書店的參與,我們也請在地的「孩好書屋」的威任為我們撰寫一文。
全台各地有關書的市集,近年來百花齊放,且不斷產生,有些可能是某些大型藝文活動的「周邊」,可是卻藉此吸引了更多民眾的參與。主編林宜璇也為我們整理了一個懶人包,方便大家到各地走一趟書市集旅行。我們才發現原來市集離我們這麼近。
這期更難得的,是我們邀到了多篇介紹海外市集的稿子,藏書家文自秀帶我們遠赴東瀛,來到日本的書天堂神保町。此外我們還有印尼朋友Erin,為我們書寫印尼的「移動書節」,這篇原文是印尼文,再翻譯成中文,對我們也算是一種初體驗。還有一篇關於馬來西亞書市集的報導,其中包括了書展,作者還說馬來西亞根本是個市集文化蓬勃的國家啊。近來來韓風日進,我們也請朱培綺為我們寫了一篇〈韓國釜山書業觀察筆記〉。我們希望這些他山之石,為我們磨練更多藝文的想像。
而作家逛書店專欄,這期我們也邀得林立青這位十分接地氣的作家,訴說他開始養成況書店的習慣,竟然是來自於一位老師的演講和他的「剪報」。
除了書市集,每一年年底,出版社和各通路也都在盤點回顧、書市狀況,年度好書或是暢銷榜紛紛揭曉。《閱讀的島》自創辦以來,都在特刊上介紹該年度的暢銷榜,分為文學類與非文學類。今年是第三年。過去兩年我們邀請作家、書人分析這份榜單,今年則由我和理事主席鄭宇庭為我們爬疏這份榜單。做為賣書人,可能有一些親身感受與觀察不同於過往的作家。而我們也希望這份榜單多少做為出版社對獨立書店的讀者與店主喜好的參考。
此外,今年的文化論壇,我們邀請許多公民一起探討獨立書店的存活,「為獨立書店點一盞光明燈」。活動結束後,許多公民也寫下了他們的心得,也許是參與活動後對獨立書店多些了解,也有些提出建議與想像。還前理事主席詹正德,則寫了一篇〈如何判斷書店「獨立」於否?〉直接回應前陣子一些人提出的問題。
〈閱讀的島〉每一期也都會介紹新書店,這一期共有竹北的「工藝櫥窗」、在台北登山界頗負盛名的登山補給站所衍生的「岳讀」、青鳥書店在大稻埕的第三家分店「青鳥居所」、遠在綠島的海人小屋「海和日常」、彰化的「好好生活書市」,以及回石碇家鄉推廣菌菇培養技術,也分享環境永續經營概念的「螢火蟲書屋」。不管是「海和日常」的「在離海最近的地方閱讀」或是「好好生活書市」所提的「好好生活、用心流浪」,每一家都承載著不同的理念,帶給我們不同的閱讀與生活提案。
我們很少在一期之中放入這麼多主題,如此攤開,也彷彿是一場閱讀的市集。而新書店們提供了我們更多生活的想像,不限於一種價值與人生樣貌,生活不必在他方,這也是閱讀的意義。
《閱讀的島》2020特刊 目錄
編輯室報告
市集,書的遊樂場 文/石芳瑜
專題
全臺書市集資訊‧書蟲懶人包 資訊整理/林宜璇
牯嶺街書市集 文/劉定綱
島讀市集──當我們看見彼此的存在 文/黃海頤
來農學市集買菜,也買書! 文/林宜璇
嘉義書式生活──有書,就能舒適的生活 文/羅怡芬
河邊書市的浪漫想像與現實初體驗——時之河書屋 文/沈孟穎
保安林書市集──花蓮第一個與自然環境結合的閱讀書市集 文/賴威任
【東京名物.神田古本まつり】愛書人一年一度的朝聖之旅 文/文自秀
韓國釜山書業觀察筆記 文/朱培綺
馬來西亞書市集 文/
在「移動書節」的宣告日裡分享快樂和自由的感覺 印尼原文/Erin Cipta 譯/駱秀娥(馬來西亞籍)、林采妮(印尼籍)
二〇一九年出貨排行榜暨榜單觀察
「文學類」榜單觀察 傷逝之年 重生之時 文/石芳瑜
「非文學類」榜單觀察 想像主流之外的另一種可能 文/鄭宇庭
作家逛書店
剪報 文/林立青
文化論壇活動紀實
獨立書店的光明燈:如何判斷書店「獨立」與否? 文/686
重新思考書的定位 文/曾宜婷
書店密室逃脫後記 文/楊若榆
書業的曙光 文/黃緹綸
從另一種路徑思考 文/許人禾
創造作者,同時創造讀者 文/張瓊齡
改變現狀 從個人開始 文/鄔心怡
新書店注目
「或者工藝櫥窗」讓工藝使用之美,成為日常光景。 文/林文萱
「好好生活書店」好好生活,用心流浪。 文/曹竣瑋
「岳讀」讀懂一座山,走進一本書。 文/尹顯玲
「青鳥居所」放逐自己,在自由世界飛翔,重回最初的夢 文/許弼善
「海和日常生活提案所」在離海最近的地方 閱讀海 文/吳東翰
「螢火蟲書屋」農村裡的書店 文/葉家豪
社務傳真
誰的合作社?合作為什麼?──友善書業合作社的個人淺見和觀察 文/蔡文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