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題:深耕地方的獨立書店
撰稿人:詹正德
在友善書業合作社裡處理相關社務時,接觸到新書店的機會很大,每當有懷抱新理念、新理想的新書店申請入社,就會感到又多了些希望;然而,自去年闊葉林書店結束營業之後,今年又傳來天母書廬以及女書店兩家成立了將近廿年的書店即將收店的消息,我想這對所有支持獨立書店的人都是一個令人難受的打擊。
舊書店退場,新書店進場,原本是自然而正常的事情,但最近這幾年出版業整體的營收幾乎可以用崩跌來形容,在這大環境愈來愈嚴峻的時刻,新書店能否挺得住、或者能挺多久,都是個不易回答的問題。
如何讓讀者們能夠更加理解到獨立書店各個層面的功能、意義與處境,並且能認識、接觸到更多不同的書店,就成為合作社一項責任艱鉅的任務,因此深感有必要發行一份刊物與讀者進行廣泛並深入的溝通,也才有了這本《閱讀的島:友善書業合作社書店誌》季刊。
《閱讀的島》是全台灣第一本專門以書店為主要內容的雜誌,提供最新的書店情報,介紹新書店的經營理念,報導深刻而動人的書店故事,並刊載書店店主的選書書評;每一期我們也規劃一個與書業相關的主題來與讀者們分享,當然那會是我們認為重要的議題,因此也期望它們都能夠獲得足夠的關注及迴響。
本期主題「書店人的餐桌」特別請到樸食小舖的林宜璇來擔任主編,宜璇對食農主題浸淫已久,有深入的理解,食農主題是一個特別的領域,近年來在台灣各地都有愈來愈多的消費者關心甚且願意投入耕種生產,反應在出版上就是會有愈來愈多的在地小農及生產者提出更多相關的經驗與反思,出版業也會援引國外的經驗來與國內情形對照與交流,獨立書店作為各個地方的文化節點,若能產生相對應的實體通路服務,就會受到在地消費者及讀者的關注與支持,這正好也是獨立書店與網路書店或連鎖書店最明顯的區隔,合作社的社員之中有愈來愈多的書店會特別標榜食農主題,或者至少是店中一個重要的選書項目,甚至除了賣書之外還同時推廣在地小農的農產品,或者直接使用做為店內所提供的餐飲食材,這些都是獨立書店能夠更加深耕地方的明證。
本期的「出版社沙龍」單元也特別請到晨星出版社主編徐惠雅、遠足文化副總編輯田麗卿以及果力文化副總編輯蔣慧仙來場會談,期望藉助她們所在的位置及經驗提供讀者們關於台灣農業出版趨勢的觀察,相當精彩,對此主題有興趣的讀者萬不可放過。
《閱讀的島》第三期目錄
編輯室報告:686
深耕地方的獨立書店
專題:書店人的餐桌
■農地與農業問題的省思 文/彭明輝
■修補關於農業這堂課 文/田麗卿
■蘋果、土地與酒 文/李建緯
作家的書店觀察
■海邊的書店 文/黃湯姆
新書店注目
■仰望書房──陪你看星星的書店 文/施逸昕
■今天也要一個人開店 浮光書店 文/陳正菁
■或者--在這裡,生命有所選擇 文/Peggy、Dong
書店大小事
■在小島上成為真正的鶵鳥 文/鳥店長
■以書為名的宜蘭農村柑仔店──小間書菜 文/彭顯惠
■賣米又賣書──成功旅社農用書店 文/陳盈如、巫宛萍
■樹池書坡的想像 文/胡詠婷
■我開了一家雜貨店--簡寫獨立書店和農業的萬般關係 文/黃阿不
書店店員的一天
■擁抱一處讀書天地--晴耕雨讀小書店 文/陳秋萍
出版社沙龍
■農業四重奏: 歸田、餐桌、文創與社群 農業出版趨勢觀察
書店推書
■農業的夢,從根種下──《明日的農場》書籍介紹 文/財團法人人智學教育基金會 陳脩平、孫承萱
■與農誌相遇,總有一天 文/張雅雲
■台灣的農業書寫--從《女農討山誌》說起 文/林宜璇
■再讀《海鷗》,我對特列普列夫深深同情 文/Miru
■謝伯讓教授《大腦簡史》推薦 文/李明燦
■《最貧困女子》書籍推薦 文/瑪莉(邱月亭)
書店小旅行
■漫步大溪老城區,走讀文化小旅行 文/天井逅書
社務傳真
■合理書市、舒適定價,我們一齊共創 文/蔡文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