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亮心中的光:別讓愛害了你和你的親人
<內容簡介> 「愛」是生命中最重要的事情,而「愛」也是最難把握的。這時的感覺似乎過於紛繁複雜,於是我們容易不信任自己的感覺,而去信賴一些教條。這是非常危險的。發自內心的感覺,是我們判斷事物的唯一可靠的憑證。 然而,在親子、愛情、家庭關係,甚至社會人際關係上,我們常把自己看的太重,覺得我對你好,你必須也要對我好,?有去瞭解被愛者的感受,而造成在不知不覺中傷害了別人也傷害了自己。 心理學說,孩子越小的時候,照料越少就傷害越大,但愛多了又是溺愛,溺愛一樣會造成很多惡果。這些在父母眼裡聽話的乖小孩,他們習慣了父母替他解決事情,一旦離開家進了社會,勢必會遇到挫折而不知所措,在得不到疏通管道時,就會採激烈方式造成社會問題。 ★目錄: 活在當下 我們都有一堵超級自戀的牆 遠離你自我實現的陷阱 尊重你的選擇,走出自戀幻覺 過火的自信=自卑? 低挫折商是怎麼被煉成的 溺愛=過度的阻礙 她好乖,但好可憐 父母不是孩子的答案 他們為什麼好吃 支配與服從 夫妻吵架:隱秘的權力鬥爭 最遠的距離是咫尺天涯 謊言的對立面不是真誠 愛的炮灰 吸引力法則:成功的奧秘還是自戀的幻覺? 愚孝是怎樣煉成的——對迎合者的心理分析 是什麼令他們如此囂張 身體是心靈的鏡子 缺乏自我 越快樂,越悲傷 ★內文試閱: 愛了,就渴望與愛人合二為一。但是,如果這種渴望的意思是:因為我愛你,我做的一切都是為你好,所以你要聽我的,要按我的邏輯去做事。那麼相愛便成了強加,成了消滅彼此的戰爭。 造成這場戰爭,讓親密關係成為咫尺天涯的,是橫亙在人與人之間的那堵自戀的牆。 聲稱最重視孩子的中國父母,實際是最容易忽略孩子的。中國父母有一個十分陳舊的觀念,認為孩子小的時候怎麼對他都無所謂,越大就越應該重視、尊重他。嬰幼兒時期不親密,長大後又瞎親密,處理不好愛與自由的關係。 孩子在三歲到六歲之間是十分脆弱的,成年後很多問題的根源都來自這個階段。精神分裂症等嚴重的人格障礙則源於六個月之前的嚴重心理創傷。所以,孩子越小就越需要媽媽的關注和愛,在嬰兒一歲之前,怎麼愛他都不過分。 新的精神分析理論認為,母親對於孩子未來的情感方式和生活的幸福是起決定作用的。三歲之前,父愛可以不存在,爸爸的作用只是支持媽媽,給媽媽安全感,而不是直接發揮作用。但是,中國人的產假只是給媽媽一個身體恢復的時間,中國家庭中的老人又習慣把孩子從媽媽身邊「搶走」,社會與家庭一起製造了母親與孩子的分離。 在一個有男權傾向的社會,媽媽作為外來者進入一個家庭是孤立無援的,爸爸把自己的父母放在第一位,兒女放在第二位,情感上,媽媽永遠是最末位的。當母親有了兒子,她便將自己對丈夫的慾望轉移到兒子身上,兒子總是害怕被母親的愛所吞沒,於是便有抗爭,抗爭的結果是,將逃離媽媽的慾望轉移到自己老婆身上。在父權色彩濃重的廣東潮汕地區,一般男人不會離婚,老婆就是媽媽、是責任。 從心理分析的角度看,妻子是合法的性伴侶,男人對眾所周知的性愛有羞恥感,因為這令他想到對母親的情慾。所以,很多男人會在妻子之外找另外一個女人來談情說愛。這樣,被丟在家裡的妻子、一個缺愛的媽媽所生的孩子裡,男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