圓滿普賢生命:海雲和上華嚴經導讀西安講記之Ⅲ
<內容簡介> 眾生界盡、世界盡、虛空界盡、法界盡、涅槃界盡、佛出現界盡、如來智界盡、心所緣界盡、佛智所入境界界盡、世間轉法轉智轉界盡。 這「十盡句」就是所謂的大願。很多人不敢發願,尤其是發這種大願,因為他怕「發了,做不到」。發願,本來就是發你做不到的;你做得到的,那不叫發願,那是你本來就應該去做的。「眾生界盡」,你怎麼做得到? 你所發的這個願,本來就無有窮盡;但當你願意發這種大願時,就會打破你原本那顆怯懦的心,從「有限」開始走向「無限」,這時你生命的本體、本質就開始轉變,開始由凡夫轉向聖人的目標…… 不要怕做不到,沒有什麼做不到的。菩薩為什麼這樣令我們恭敬?就是因為他積累這麼多的德行;過程中,他有多少的困難要去克服?我們就怕困難,不願克服困難,那修行怎麼成就? ★編輯說明: 西安華嚴經導讀(共3冊)共用編輯說明 《華嚴經》是佛陀十身無盡而圓滿成道的內證境界開演,在三藏十二部的總體佛法中具有經中之王的地位,華嚴祖師說:「不讀《華嚴經》,不知佛富貴。」因為華嚴正是圓融無礙、圓滿無盡之佛境界的終極示現。不過,正如賢首大師在《華嚴經傳記》中的闡述,《華嚴經》有上、中、下三本,其中「上本有十三千大千世界微塵數偈四天下微塵數品,中本有四十九萬八千八百偈一千二百品,下本有十萬偈四十八品。」上本與中本的內容都非常浩瀚深奧,不是一般凡夫俗子所能夠受持了解的,因此隱而不傳,唯有「下本」的部分傳出而流通於娑婆世界。現存漢譯《華嚴經》,無論是晉譯六十卷本或唐譯八十卷本,其實是「略本華嚴」,至於四十卷本《華嚴經》也只是〈入法界品〉的經文而已。 對凡夫眾生來說,「下本」、「略本」的《華嚴經》還是非常博大而深邃,要把握箇中真諦並不容易。然而,《華嚴經》絕不是傳譯出來給我們讚歎而已,正如佛陀於〈華嚴經.如來出現品〉經文所說:「奇哉!奇哉!此諸眾生云何具有如來智慧,愚癡迷惑,不知不見。我當教以聖道,令其永離妄想執著,自於身中得見如來廣大智慧與佛無異。」所以,《華嚴經》出現於世間的大事因緣是要幫助眾生了悟自己本自具足的如來智慧德相,由此而起觀修行,以至於最終能夠妙覺成佛。 自從《華嚴經》傳譯於漢地以來,華嚴祖師都致力詮解華嚴法義,六相圓融、十玄門、四法界等等,即是祖師們剖析《華嚴經》所開展出來的華嚴修行思想。可是,由於時空的隔閡,又或者古今文化的差異,純粹透過古代祖師的思想架構來解讀《華嚴經》也絕非一件容易的事。另方面,現今的思想理論、語言文字、思惟邏輯等工具,可以幫助大眾從現代視角詮解全體的佛法義理與修行思想,海雲和上稱此為第四期佛教思想開展的新契機。現在出版的這部《華嚴經導讀》,正是和上對佛法義理的獨到洞見與智慧,結合現代思惟邏輯以及中西印等各大文化思想的菁華,淬煉出對華嚴法義的精要導讀。 這部全新版的《華嚴經導讀》,是海雲和上於西元2010年在中國大陸陜西省西安市戶縣草堂寺所開示的。草堂寺是中國最著名的古剎之一,被南山律師道宣稱為「七佛以來譯經師」的鳩摩羅什,在草堂寺講經說法,並於此展開翻譯佛經的偉大事業,入滅後舌根仍清淨不爛而長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