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雲繼夢禪觀概論

0 / 0
  • 語言:繁體中文
  • ISBN:9789867484888
  • 出版日期:2015/01/01
<內容簡介> 禪觀一詞,於坊間、於宗門,本與禪修,心法、參禪等相濫,一是皆通於禪堂之中的使用,隨著時空而有差異,然其行法皆稱為禪。以參為主稱參禪、以觀為主稱禪觀、以修為主稱禪修,皆不離用心之法,故使稱心法。心法一詞最早見於支婁迦懺的《道行般若經》,是為聖解脫道的基本譯法,故為禪家所引用。 本書取用「禪觀」一詞,非是坊間的慣用語,而是有嚴格的行法定義,是依於華嚴經中的賢首品一一實踐的。尤以其中的技術面指導,從發心入道一步一步的往前進,此中唯有「照顧腳跟」的行法,沒有任何「憧憬」或「理想」。在前行之資糧具足後,從內心定起即以「般那系統」行法及「般若系統」行法相提攜,做為禪觀進行的主軸,此中一步亦不得躐等,皆實修也! 是內攝與內觀並行之法,故稱禪觀。 本系列叢書分三類:一類是大華嚴寺導師 海雲繼夢的書寫之作,一類是導師在禪堂中現場指導之隨堂開示記錄,最後一類屬華嚴弟子們,專為技術面的教學,而整理的技術面教材。是禪觀入門的基礎工程。  本系列叢書記載之資料皆源於禪堂中進行,禪堂中導師之語言、思想與文字等第一手資料,亦有弟子們紀錄後所匯集之教學資料。讀者可視此一系列叢書,為完整之禪觀修學寶典,亦可視為一宗門傳承之武功祕笈,值得窺探與珍藏。 ★目錄: 第一章 緒論     一 前言     二 海雲繼夢禪觀的幾大特色     三 認識海雲繼夢禪觀 第二章 海印三昧行法全程簡介 第一節 象限轉移 一 淨化工程 二 初階 三 次階 四 滿階 第二節 鏡觀總述──靈性生命因素的培育階段 一 佛陀正法之演變 二 佛陀心法的傳承與演變 三 中國佛教的Dharma與中國禪宗的Moksha 四 小結──論祖師禪的誕生及如來禪的遠離 五 祖師六法(或可稱鏡觀六法) 第三節 結論 第三章 靈性傳承 第一節 佛陀心法工程與佛陀正法之別 第二節 形而上本體界之因果 第四章 象限轉移的技術面 第一節 淨化工程 第二節 淨化工程的技術面 一 煖身二要領 二 參禪金三角三要領 第三節 象限轉移三階段     一 激發元氣工程 二 收攝工程 三 誕生工程 四 象限轉移的結論 第四節 鏡觀     一 能 二 所 三 能所合一 第五章 結論 第一節 總結 <作者簡介> 海雲繼夢法師 1950年出生於台灣,是一名思想家、演說家、宗教家與學者。法師大學時主修經濟,畢業後貢獻所學,任職於台灣經濟部;九○年初,毅然離開公職,矢志投身「靈性經濟」 的未知領域。經過二十多年的努力,創立了台灣「華嚴學會」,宏揚佛法中被視為最艱深的「華嚴學」,成為華嚴學的重要思想家;而他的言論更獲得了中國學界的重視與肯定,曾受邀擔任「中國社會科學院特邀研究員」、「中國社會科學院華嚴學研究基地負責人」,更榮膺「陜西師範大學華嚴研究所所長」、「蘭州大學客座教授」等職。 ★內文試閱: ‧海雲繼夢禪觀系列叢書簡介 普賢乘一詞源出於《華嚴經》,經中盛讚此法為普賢乘,所以《華嚴經》中的行法又稱為普賢乘行法;因此,普賢乘禪法也就是華嚴禪法。今用普賢乘禪觀或華嚴禪觀,皆史上未有明確定義及明確用法,而實際上又似有存在之跡象,於此新舊文化交替,意識形態及價值觀皆有相當矛盾與衝突的情況中,必須有所抉擇。不論站在謙虛自牧

    還沒有人寫書評喔,快來寫第一篇書評吧!

會員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