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賢行願品(華嚴經)總結(勘玄記03)

0 / 0
  • 語言:繁體中文
  • ISBN:9789867484758
  • 出版日期:2013/09/01
<內容簡介> 有鑑於華嚴宗門諸多原典,現代人讀來隔閡頗深。本叢書作者 海雲和上,以其三十多年深入華嚴義海,並及禪觀行法之修證基礎;今則定位于「新古典華嚴」之立場,以《華嚴經》經文結構與思想脈絡為核心,賦予大經當代語言之詮釋。 今此「《大方廣佛華嚴經》思想重勘覓玄紀要」系列叢書(簡稱「勘玄記」)之問世,乃一項龐大之義學工程。「勘玄記」,乃就《華嚴經》中的經文結構及思惟模式,進行一項全面性、總梳理之工程。 本書乃「勘玄記」系列叢書第三冊,全書共分三單元:第一篇「緒論」,第二篇「正釋〈普賢行願品〉經文」(即四十卷本《華嚴》最後一卷),第三篇「〈普賢行願品〉中的淨土思想」。本書內容要旨,主要針對《大華嚴經》的最後部分──〈普賢行願品〉,重勘其思想脈絡及尋覓箇中玄旨。換言之,第二篇「正釋〈普賢行願品〉經文」內容,即是本書此次論述的中心主軸;而第一篇內容則針對此品的使用譯本、歷史上之處會分判、品目定位等,提出不同角度的看法論述,以作為第二篇主軸論述開展的背景鋪陳;至於第三篇「〈普賢行願品〉中的淨土思想」內容,則是收錄自海雲和上今年(2013)於「第四屆華嚴國際學術研討會」發表之〈普賢行願品〉相關文章,其中點出華嚴淨土思想的關鍵性內涵,以及其在全體佛教思想中的獨特地位。 本書是「大方廣佛華嚴經思想重勘覓玄紀要」(簡稱「勘玄記」)系列叢書第三冊,全書共分三單元:第一篇為「緒論」,第二篇為「正釋〈普賢行願品〉經文」(即四十卷本《華嚴》最後一卷),第三篇為「〈普賢行願品〉中的淨土思想」。本書的內容要旨,主要是針對《大華嚴經》的最後部分──〈普賢行願品〉,重勘其思想脈絡及尋覓箇中玄旨。換句話說,第二篇的「正釋〈普賢行願品〉經文」的內容,即是本書這次論述的中心主軸;而第一篇的內容,乃針對此品的使用譯本、歷史上的處會分判、品目定位等,提出不同角度的看法論述,以作為第二篇主軸論述開展的背景鋪陳;至於第三篇「〈普賢行願品〉中的淨土思想」內容,則是收錄自海雲和上今年於「第四屆華嚴國際學術研討會」發表之〈普賢行願品〉相關文章,其中點出華嚴淨土思想的關鍵性內涵,以及其在全體佛教思想中的獨特地位。 海雲和上經常諄諄勸勉菩提道上學子,應秉持「無盡超越」法界行的精神,不應得少為足,或稍有一點點成就,即沾沾自喜或狂妄自大;而從和上不斷推陳出新的論述及作為中可以發現,他本身即是此「無盡超越」法界行的實踐者。所以或許有些讀者會發現:「怎麼第三冊的有些講法或用語跟第一、二冊寫得不太一樣?」其實讀者不必太過驚訝,這正是行者於菩提道上不斷前進、修正、超越的菩提軌跡! 譬如於《堪玄記?》中提及《華嚴經》含蓋的六大理論區塊──本體論、緣起論、現象論、生命觀、宇宙觀、方法論」,當中的「本體論」用語,到了第二冊時,則再補述了「本體界」的概念;因海雲和上發現,單用「本體論」這個詞,讀者容易落入唯「理」的情況,但「無有事外之理,亦無有理外之事」,此乃華嚴之根本命題,所以後來將「本體論」修正為「本體界」,重新定義:「本體論」為「理法界」,「本體界」為「事法界」;而「本體論」之理法界,並

    還沒有人寫書評喔,快來寫第一篇書評吧!

會員中心